“噢,过年喽!”今天是一月二十一日,明天就要过年了,我十分期待大年三十。因为今那天我不仅可以到奶奶家吃大餐,还可以一直玩到初一早上。
第二天一早,我在被子里就听到鞭炮声,我起床看见爸爸和外公在那儿贴春联、挂灯笼。我也上去帮忙。不一会儿,我家变得喜气洋洋的了。我吃完早餐拿着一盒鞭炮到楼下去玩了。
到了傍晚,我们一家人坐车到奶奶家去过年了,到了奶奶家,年饭已经做好了,“嘿!菜真多:有鱼、鸡、肉、牛肉、羊肉、猪肝、猪血、萝卜、八宝饭……”吃晚饭前还要放鞭炮。我这次也尝试一下大人放的鞭炮。我把鞭炮放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导火索,然后赶紧跑开,只听“啪”的一声,鞭炮飞上了天,又是“啪”的一声,鞭炮炸开了。几下子,我就放了好多鞭炮。随着我们家的鞭炮声的响起,其它人家也响起了鞭炮声。接着,我们便关起大门吃年饭了,晚饭十分可口,我们一家人一边吃晚饭,一边聊着这一年当中遇到的好多事,有好的,也有不顺心的。吃完了饭后,我们大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一半时我对奶奶说:“奶奶,是给压岁钱的'时候了,给吧。”奶奶说:“忘不了。”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红包给我。我朝爷爷看了一眼,他好象明白我的意思了也拿出一个红包给我。
啊!过年真好,真热闹。
超市里放起那欢快的旋律,门口挂上那火红的灯笼,门板上贴上那大大的福字,左右门槛贴上火红的春联。过年了。
也许是五千年的文化浓缩在那一个个传统节日之中,也许是千言万语的祝福汇聚在那一天天节日之中。我们的节日,总是那么的热闹。而其实最热闹的,便是春节。
一回到家,便闻到一股浓浓的腊味。阳台上,挂着的事晶莹的香肠,暗红的腊鱼。
选十几斤的大青鱼,去鳞,去除内脏,用刀竖着切成相同的两半。将那洁白的盐,一把把均匀地抹上,在大坛中压出水,再用结实的绳,将鱼串起来,挂在干燥温暖的地方。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让阳光沉淀为那暗红的色泽,让时间酝酿出那诱人的腊味。
吃的时候,将其切成块状,先在锅里蒸一蒸,再红烧。等端上桌时,一口鱼肉,一口饭,那香味,那嚼劲,很是让人回味。
过年,北方人离不开饺子,南方人离不开汤圆和丸子。
奶奶最令人惦记的菜,大概就是肉丸了吧。不是什么精致的吃食,更没有什么讲究的做法,繁琐的工序。只是将那猪肉剁成泥,加些面粉,鸡蛋,使劲的揉,再挤成一个个球,放入油锅中炸一炸。外酥里嫩,是奶奶家最香的记忆。有时会将它投入汤中煮。在汤水的'滋润下,肉丸褪去了它的坚硬,余下的只有香香软软,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肉丸,还有地里的那些菜薹。菜薹是武汉的特产,别的地方几乎没有。奶奶家的菜薹,是我们家的特产。无需品种丰富的调料,一点盐,一点油,去了皮的那满满一碗菜薹,总是第一个被“消灭”干净的。小时候调皮,去摘了菜薹,便去了皮,直接往口里送,那种清甜,脆爽,即使现在也没有忘记。菜薹加腊肠,这是最有年味的搭配。不仅有菜薹的清甜爽口,还有腊肠的油厚醇香,真是好吃得舌头要忙不过来了。
年饭,是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有的是中午吃,有的是下午吃。但是无论是中午还是下午,只要一家人团聚了,在大年三十坐成一桌,热热闹闹的吃顿饭就叫年饭。外面一挂鞭,屋内一家人。围坐在那张圆桌边,冒着气的火锅发出“咕咕”的声音,眼镜都起了雾。奶奶正往我的碗里夹着菜,爸爸在陪爷爷喝点小酒,妈妈在数落弟弟吃饭了还不洗洗那玩了鞭的小脏手,狗狗在桌下钻来钻去,像是在和我们嬉戏。。。。。。
年味,是阳台上飘来的腊香味,是北方的饺子香,南方的丸子美,是菜薹的清甜,是肉圆的酥嫩,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欢声笑语。
窗外,迎春吐蕊;屋内,阖家团圆。
马上就是新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有的人买过年的新衣服,有的人在买鞭炮,还有的人在忙着蒸馒头,满街都是喜气洋洋。我们家也不例外。
按照咱们北方人的习俗,今天我们应该开始蒸馒头了。为什么要蒸馒头呢?因为相传三国的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稀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南蛮”去祭河神。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蛮”字,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我们这里人的主要食品了。
馒头,样式特别多,而且白白嫩嫩的,饱满,润泽,而且非常好吃。瞧,奶奶蒸的馒头肥嘟嘟的,像小娃娃的小脸蛋。有的馒头肚子里还包有豆沙,非常好看也非常好吃。今天,奶奶蒸馒头,带给了我知识,带给了我快乐,带给了我成长!
让我们一起来迎接新年的钟声,迎接新年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