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玉立着一颗樱桃树。花瓣已全落了,只零零落落地挂着几颗果实,等待着变红。
不曾留意,窗外的樱桃树已结满了红红的樱桃。只是爷爷某一次从树上摘下几颗樱桃,我才惊奇地发现:它结果实了。咀嚼着酸酸甜甜的樱桃,我悄悄靠近了樱桃树。树上的红果实许多肉已没了,只留下一个个空空的核;有些只留下半片肉,另一边如削掉了一般,连接处已经有了黑色;有些还完整的,青青的`小小的,像是害羞的小孩,半躲在树叶后面。是谁吃樱桃不摘下吃,竟直接吃完将核留在树上。是鸟吧,人总不可能。我一边胡乱地猜测着,一边退入了楼梯,站在窗台处,等待着真相浮出水面。
不一会儿,飞来了一只白头翁。要不是它头顶一抹白色,我还真发现不了。只见它藏入了一片绿色之中,一抹白色怱高忽低地跳跃着。透过树缝,我看见它脖子一伸,一缩,一伸一缩,正啄着一颗樱桃。尽管樱桃小,它却啄了几分钟才罢休,一点也不觉得累,还满满地透着快乐。我一直凝神着这一全过程,突然觉得,阳光好美好!
是呀,好美好,好快乐!似乎在这里,我放下了全部,烦恼也烟消云散了。生活夹带着酸甜苦辣,你要学会换个角度凝视生活,那生活更多的就是甜,是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在与快乐。
一顿饭,包含了爷爷对我在锅碗中的爱;一个红叉,是妈妈在墨水中对我爱的独白;捡起一支笔,更是同学们从内心欲呼而出的友谊。而这,都需要凝视的。
这凝视,是心灵与心灵的告白,是爱与爱的激烈碰撞,更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它不是单纯的看,仔细的看,而更要用心地去体会。凝视,凝视生活,以及生活的角角落落。
我很喜欢丁立梅在《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中写到的:生活,原是马不停蹄的奔跑,其实停下来,才是生活最美好的诠释。是呀,现在,我们总会以太忙自居,去草草扫视生活,却渴望得到生活的快乐。殊不知,停下来,凝视生活,去闻一闻花香,用心听一听书的心跳,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又一次,又一次来到了这个地方。这一次,变化好大。
大包小包地背着东西,又踏上了这条小路,我注视着周围的一切:转角处有条小狗,长相还好,对我而言还是太凶了;陡坡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不过,开工几年的住宅楼终于竣工了;途中关在笼子里的大狗见到我们也终于不再叫了……变化虽不大,但与两年前相比早已截然不同了。我不知,这是喜还是悲。
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地里,快得让人心惊。我凝视着周围的一切:小麦都从酷冬中挺了过来,重又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但清明又是多么伤感的日子,它们竟一点儿也不配合,都直挺挺地立着,完全没有一丝伤感,但植物又哪懂这些?坟前的柏树倒是蔫蔫的,挺配合,但那毕竟只是我幻想出来的配台,植物又哪懂这些?既然幻想这样好,便不戳穿罢了。我仍不知,这是喜还是悲。
开始烧纸了,姑姑们的泪水好像蓄积了一年,在这一刻,竟如开闸的江水一般奔涌而出。正赶上其他家的人也在烧纸,地里便满是女儿家们的哭声了。我凝视着周围的一切:眼泪滴在小麦上,把小麦叶子压弯了些,但下一刻,叶子又将泪水弹到地上,就这样循环着。我还是不知,这是喜还是悲。
烧纸结束,姑姑们的哭声和泪水也止住了,好像很轻易。我凝视着周围的一切:灰烬随着风四处飘散,姑姑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去,两个弟弟还在那儿吵闹着抓蝴蝶。我心痛,心痛时间流逝的飞快,心痛人的哀伤会随着时间而淡化,心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竟是这般脆弱。这一次,我知道了,这是悲。
还是有变化的',变化那样多。最可怕的是,如果我在烧纸时流泪并不是因爷爷的离去,因为他不在的日子我很想他,而只是被眼前这凄凉的景象所打动。
这一次,我凝视着,看到了许多变化。但这变化,使我心寒。
当我坐于桌前,午后淡淡的阳光总会透过朦胧的窗户懒洋洋地洒落在我凌乱的草稿纸上,飞舞的字迹边。正烦躁的我,总不禁沿着这浅浅的一束日光望去,光停驻在一株生长得正旺的多肉上。我的目光也被这向阳而生的翠绿色的小精灵所吸引。我凝视那一盆多肉,思绪不知何时飘忽到了过去。
多肉是朋友送的,多肉初来我家时,我时常凝视它。叶子粒粒饱满圆润,它挺拔着身躯,伸展着茎叶,仿佛在向我展示它的庄严与强壮,可它却又比其它植株矮小得多,身上裹着一层白色绒毛,再加上圆厚的小叶,像极了一个鼓着腮帮子正傲娇着的`孩童,十分惹人喜爱。
对于这小小的植物,我却不曾精心照料,先前听闻它生命力顽强,不需频繁浇水;后来便愈来懒惰,越不把浇水当一回事了;只是将它静置于窗前,任它与遗落在窗台的一米阳光游戏,与空中飞舞的尘埃细语,与身下结块的土层较劲。我因忙于学业,便不再凝望过它。
日子一天天过去,它最终还是消瘦了下来,从根部开始,一片片叶子逐渐干瘪。没有人怜爱的叶子最终只能默默从茎上脱落,被遗忘在土壤中,被晒干于空荡荡的窗台上,静待死亡;浅绿色挺拔的身躯最终还是弯了下来。直到某天,我才发现那一盆在角落奄奄一息的它,才施舍了一些杯中的水。后来的日子,也会在桌前凝望着这一盆多肉,但也只看一眼,便钻进作业堆中去了,沉浮出没于抱怨与忙碌的苦海中了。
我的思绪不知何时又回到了这株多肉上。此时的小多肉,上半部分是圆满的小绿叶,它朝着窗外路过的丝丝阳光舒展开,绿叶享受着温柔与暖意,却不知它绿叶之下,是一片又一片的干瘪枯萎的过去。
我凝视着那一盆多肉,也凝视着此刻生活的忙碌与灰暗,但心中不知不觉多了一份向阳而生的勇气与毅力。
月亮升起来了,夜很安静。
屋内,传来外公外婆的谈话声:
“闺女这几天出差,外孙子得在咱家住两天了。”
“是呀是呀。外孙学习可是不容易,可不能亏待了!”
“孩子们都很辛苦呢,咱们能帮就多帮帮。”
在外公外婆的谈话中,我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内容。在我眼中,外公外婆是最通情达理、最慈爱的老人了。
可是,也听母亲不止一次说起过,外婆年轻时脾气不好,性子急躁。当时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外婆操持整个家很是不易。工作和生活上的艰苦,给她很多压力,对孩子们也颇为严厉,家中子女总是挨打。听妈妈说,小时候每次挨打后的第二天,外婆总是要炒一个鸡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她感觉,那个鸡蛋,就是母亲。
听母亲说,外公年轻时话很少,脾气很好,在外婆生气急躁时从不说话,只默默地承担着一个家的责任。外公当年是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新海高级中学,后来因为家中的经济原因,高二那年辍学参加了工作。后来,他就在工作岗位上认识了外婆,建立了这个家,脚踏实地的干了一辈子。
听着他们曾经的经历,我常常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他们那代人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了,很多的痛苦艰辛我根本不能理解,很多的内容对我来说像故事的情节,但是却都是真实的。他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常常使我觉得我们完全是走两条不同的路,我站在这一头,他们站在那一头,互相凝视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但是,作为他们的外孙,我更多感受到的'却是他们的慈爱宽容、乐观豁达。他们对子女极尽全力地帮助,对孙子、外孙子掏心掏肺地疼爱。外婆说话低声细语的,外公成天也乐呵呵的话不断,喝两口小酒后还会讲他年轻时的故事和讲国家大事,我根本不能想象外婆会打孩子,外公曾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外公外婆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我想,外公外婆的一生也许坎坷过,可那些曾经的艰难坎坷,没有磨灭他们心中的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在长长的时间中,他们竭尽全力地生活。
我常常凝视着他们的生活,心中充满感动。
我看见,平淡如水的生活,在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后,变成今天的宁静和温和。
很久以前,在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有一对争强好胜的好朋友:小海和水滴。小海能造浪,海浪强大;水滴,世上仿佛没有比它力量更小、势力更弱的了。
它们一直在比拼,从古至今,不曾停止。它们比过的无数场,最终都是以小海的胜利告终。
一天,水滴在想比赛内容:“谁先打湿沙地上那块布?不行,小海随便飞个沫肯定就弄湿了。谁先把海上的那块泡沫弄烂?不行,小海一个浪过去它就裂成两半了。谁先把海上的'塑料袋携回陆地上?不用想也知道没戏……咦,这块石头好像不错,看起来十分坚硬,估计小海不能一下子把它摧毁。”
心动不如行动,水滴把计划告诉了小海。小海自大的说:“我看那石头就那样,我打几个浪就把它打烂了。”小海经过长期和水滴的比试,已经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水滴从空中跳下,狠狠地砸在那颗石头上,“咚”的一声,水滴以为自己砸出了一个坑,实则没有发生任何事,仅仅是石头上有些水渍。水滴又尝试了一整天,发现没有任何变化,便沮丧起来,它决定尝试最后一次然后放弃。
随着一声“啪”响,水滴放弃了。正准备向小海找理由换一个比试项目时,它惊奇地发现自己一直砸的地方有一个微小的坑,小到不容易发现。这使它欣喜万分,以前从未赢过小海的经历,让它下了决心,一定要赢。
于是,水滴就日复一日,不分昼夜地延续着它的倔强。
一天,一月,一年,十年,百年……在这长久的努力中,时间一直在凝视着那块石头:见证着石头从肉眼几乎不能发现的小点到深达五厘米的深坑,十厘米、二十厘米、一米直至贯穿。水滴也被凝视着,从一心期待到回头丧气,一脸疲惫再到满脸期待,如此往复。
当水滴贯穿石头后,它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把小海找来。小海说:“这不轻轻松松吗?看我两下子搞定。”小海发起了它引以为傲的海浪,但于事无补;小海生气地全力挥动,但依然无功于事。小海仅坚持一天,最终放弃了。
水滴获得了它一生的第一次成功,之后也获得了很多成功,在它想放弃时,它就会回来凝视这块石头。
仿佛看到原始森林一般的深邃,清新而又启人心智,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意味。到底是什么,那些让我忆想起印象中的属于过去的文字,只是单纯的古老景色?只是单纯的榕树?还是,生命的博大与精深?
我果真忽略了细节:书,经典,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写它们,它们的内涵与气质,真实与永恒。尽管我不能完全心神领会,但我能感到自己心底最深处的鸣响——就是这种感觉,带着一种崇敬和探寻,翻开略有折皱的旧书,听着清脆而又质朴的声音,“纸光是金色的,是那种也许还未打磨或打磨过了又随着光阴的.流逝越来越朴实、贵重的金色”,是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啊,于是它们愈发显示出了自己金子般的珍贵价值。经典蕴含着的无穷的力量也将人们的心灵装点得金光熠熠。哲理、诗意、深奥的东西都是很神奇的,就像人生至美的灯塔,经典书籍会一直指引着你,影响着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在经典的陪伴下,麻木空虚的灵魂也会逐渐地温暖充实起来,我们由此学会了感动,真正的感动。
我陷入了沉思。也许《大地重现》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不过这似乎还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这只是文章的前奏。原来,现在的许多人都遗忘了经典,各种新兴的元素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所知道的仅仅只是经典是过时的、老旧的,因而很少有人再去触碰经典。然而,作者的疑虑实际上却是一种反问,经典是不可以被忘记的,人们的生活需要崇敬和感悟,一旦没有了经典,世界上就少了许多动人的景致,人的本性也就因此改变了。
确实,我们没有理由放弃经典。正如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所告诉我们的,人文经典为我们构建了精神家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它;陈四溢的《站着读与跪着读》阅读经典并产生自己的见解的重要性,还有《诗歌决不能没有家》,茨维塔耶娃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用经典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的爱国者。所有的这些都指明了同一件事情:凝视经典,持续经典,我们需要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场春雨,几阵春风,杏花开放的季节就这么到了。
小时候,和很多人一样,对“杏花”的概念只有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早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杏花是深沉而热烈的红色,也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春季的江南,烟雨朦胧,青灰的背景上探出一枝杏花,给世界添一抹彩色。叶老先生的诗实在太过深入人心,所以,当我得知杏花其实是白色的时候,内心无比惊讶。对着那张图片仔细观察,的确,除了深红的花萼和黄色的花蕊外,完全绽放的杏花花瓣是白色的。至于叶绍翁看到的“红杏”,可能是将开未开的红色苞蕾吧。
春季里的一天,和家人去到一个公园,我终于见到了真的杏花。白的花瓣,金黄的蕊,在阳光下显得极尽温柔。另一小群人也注意到了这棵树,并向它表达了由衷的赞美,只可惜,他们并不认识它。
“这桃花开得真好!”一个女人大声地说。
“不对,这明明是梨花!”另一个男人反驳道。
正在他们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不知道是谁很小声地说了一句“会不会是杏花?”
那两人愣了一下,“不、不会吧。杏花……不是红色的'吗?”女人疑惑了。
几个男人都笑了,“红杏出墙嘛!”
听见了这一番对话,我不禁感到愤怒和悲伤。那些人多么缺乏思想啊,蒙着眼睛在那里炫耀他们的愚蠢。尽管他们只需要在手机上查一查杏花桃花梨花有什么区别就可以避免失误,可他们还是在那里开着低下的玩笑。想到还有很多的人和那群人一样,就又为杏花感到不公。它遭受过多少的误解呢?被多少人认错过,又因为一句原为赞美的诗承受了多久的“出墙”的污名?可它又那么自在,那么淡然,不在意任何的流言蜚语,依旧这么开着,做好它自己,等待着真正认识它,了解它的人的到来。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苦红。诸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凝视着那一树杏花,它的美,不在于人们怎么评价它,在于它自身。
“轰隆……”车子发动了,载着我驶离了乡下,也永远驶离了我的童年。奶奶,仍在凝视着我。
自从一岁起,爸妈因为工作原因把我放在乡下奶奶家里,而我那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便从那里开始。
每天,我几乎都在和小伙伴捉蜗牛,挖蝉洞,玩柳条。在夏日,一场大雨过后,那些圆乎乎的蜗牛便都冒出来了,我和小伙伴便兴致勃勃地比谁的蜗牛大,谁的蜗牛美丽。当我玩够了回家时,总有一双焦急的眼睛在胡同口凝视着我。唉,上哪玩去了,这野孩子,回来这么晚!而我,总是笑嘻嘻的说:“我不告诉你。”于是我牵着奶奶的手,在那缕缕青烟的缭绕和清新的泥土味中回家,那美好的情景让人仿佛是在仙境中。
渐渐的,我长大了。我上幼儿园了,每天都有作业。可我天性爱玩,学习不好,于是,奶奶每天都要看着我写作业。“这个a写错了,你看,这样写……”在奶奶一丝不苟的凝视下,我逐渐认真起来。当我耍赖,不想写作业时,就会有一双严厉的眼镜凝视着我,说,“臭小子,快去写,再不写,我可要打人了啊。”于是我含着委屈继续写,当我写完作业后,奶奶便会慈爱的凝视着我,安慰我,还给我讲故事,让我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与原则。
在奶奶的悉心呵护下,我渐渐成长起来。但奶奶,却老了。于是我学会了做一些基本家务,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奶奶休息会儿。在每天晚上,我都会主动帮奶奶刷碗。当我抬头时,总能发现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在凝视着我,那里面所包含的,是奶奶对我无声的赞扬和高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冬去夏来,我终于要离开奶奶了。在奶奶深深的凝视中,我成为了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奶奶的凝视,伴随着我的童年。将来,我一定会孝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