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作文 > 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读书笔记(5篇)

栏目名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11-16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读书笔记篇1

暑假里,我最爱读的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了,在七本书所记述的十七位帝王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朱元璋了。

朱元璋的父母都是农民,朱元璋小时候靠给地主刘德放牛为生,那时的元朝十分的腐败,乱收钱的现象到处都有,朱元璋的父母就是被这些钱给害死的,所以朱元璋恨透了元朝,就开始起义,起义成功后,他当上了皇帝,可能是受当时元朝腐败官吏的影响,他对手下的这些人十分的不信任,还设立了锦衣卫和东厂两个部门,来观察大臣们的一言一行。

朱元璋对大臣们不信任,为了给太子朱标一个好的帝国,他把所有曾经服从他的善战的武将给杀了,怕他们造反,把善于防守的人都留了下来。由于他的不信任,一手造就了洪武四大案,杀了无数的人。他还提倡反腐,规定只要一个人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就格杀勿论,有些人因此而死。

朱元璋虽然不信任这些大臣们,但也不会把他们杀绝,他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他会先让他们把各自的活干完再去领死,如果人都被杀光了,朱元璋就会成为一个光杆司令了。

开国初期,____的一般十分的少,但朱元璋为什么会杀了这么多人并且还有人源源不断的人被杀,从他的性格可以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不信任大臣,即使是他最亲近的人都不信任。

朱元璋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无论后人怎样评价他,他都是一个开创了大明帝国的伟人。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读书笔记篇2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历史在作者当年明月的笔下如此生动精彩,一读手不释卷,二读恍如隔世,三读人在眼前。合上此书,那书中的一幕又一幕在眼前呈现:高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棣,俯瞰群雄;城门外,一“戎马书生”于谦勇战蒙古铁骑;一代枭雄也先,带着失望与遗憾撤退草原······上下明史百年,左右功过是非,尽收此书中。

“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一个好皇帝。”短短十八字,却是对朱棣最准确地评价。建文年间,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奉天靖难”,逼迫自己的侄子退位,他冷酷、残忍、权欲熏心,他不是一个好人,所以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友(当然,姚广孝是个特例),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一个伟大的君主,实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帝王的荣耀。

大典之外,再无他书!

每个人都想给后世留下不朽的东西,所以那些“饱学之士”选择了写文章、著书,以传之后世,留下千古美名。朱棣也想,但“文化修养有限”似乎成了一大难题,所以他要修书,“修一部古往今来最齐备,最完美、最优秀的书,一部千年之后,依旧无比光辉的书”。他做到了。他得到了解缙的帮助,自己时常还亲自监督,一部三亿多字的大典诞生了。事实证明,《永乐大典》带给了朱棣无比的荣耀,让后世记住了这一位在文化上做出贡献的古代帝王。

抉择!迁都!

“北京,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每当看到这些介绍,眼前总能闪现出一个身影——朱棣。北京当年地广人稀,城池破败不堪,生活艰苦,且远离富饶的江南和中原,朝中的官员总是会反对的,但胸怀大略的朱棣决不会只看眼前,他要为帝国的明天着想,他要为自己的儿孙着想,他要迁都!“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站在北京皇城,向苍天仰望,他站在帝国的中心,身后背负着使命与荣耀。

万国来朝!

修书、迁都,他在筹划着、指挥着一切,除此之外,朱棣他还在做着历代王朝都不曾做过的事——派出使团,出使西洋。国力的强盛支持着他的雄心壮志,也支撑着郑和的梦。为求和平而派出巨大舰队,不争不抢,只为和平。西方的那些“伟大”的航海家和国王是根本做不到的,在他们眼里只有眼前的利益。但是,中国的朱棣和郑和做到了,没有纷争,没有战争与掠夺,以德服人,换来了“万国来朝”,他们实现了历代皇帝们最大的那个梦。

朱棣高高在上,俯看着来明朝见的外邦使团,心中自是充满了自豪与傲气。万国来朝,这是何等的傲气;俯视群雄,这是何等的霸气!朱棣做到了,得到了这份数百年前唐皇才能拥有的那份荣耀。

朋友!叔侄!

朱棣虽不是好人,但他却有一个知心的朋友——“黑衣宰相”姚广孝。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跟从朱棣,“为了造反而造反”是他的初衷,但长年“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他们二人的心与命运紧紧栓在了一起。姚广孝造就了朱棣,而朱棣成就了姚广孝。一切易得,知己难觅,但朱棣仍然做到了。老友走了,自己也快到了尽头。

最后的答案。一代帝王最后的岁月,似乎都在等待那个已经过了二十年问题的答案。他等来了,胡濙告诉他了,他们谈了好久好久,他感慨了好久好久,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他放下了,他释然了,他得到了最终的答案,叔侄之间的仇怨就此烟消云散。

最后的归宿

他累了,疲了,倦了。六十五年前,他出生在战火之中,带来了他的能力、他的霸气;六十五年后,他病逝于征战途中,带走了他的荣耀,他的时代……他走了,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带走了他所创造的辉煌时代,带走了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豪迈,那份帝王的荣耀。

《明朝那些事儿》绝不仅仅是“那些事儿”,还有人情的冷暖,更有那一位位伟人的梦。他们的梦是那么宏图伟大,却又那么遥远。有时近在眼前,只有一步之遥,却总有人阻挡,遗憾止步。但是,朱棣是个例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更成真了他父亲的梦。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始终掩盖不住他帝王荣耀的光芒。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读书笔记篇3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些名人学士的名言,使我从小就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我爱读书,尤其爱读历史书。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历史书古板枯燥,读来乏味。我起初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自从我读完了一套历史书后,便改变了我的看法。这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当年明月,他用通俗的白话文为我们讲述了明朝的兴衰历史。

在书中,我时常与朱棣学习管理之道,时常与王守仁学习兵法,时常与朱祐樘学习怎样宽容,我还跟海瑞学习了严以律己的美好品质。海瑞的一生清正无私,废除了火耗等一系列的收税制度。他平日里坚持不吃荤,三餐都只吃一碟青菜和一碟豆腐。他严于律己,也不苛责于下人。尽管初任时官位很低,仍坚持努力学习,尽心尽职,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最终从福建的南平教渝升职到了太子太保。

我常常被书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着。看到高兴处,我会拍手叫好。若见宦官专权,又会气得跺脚。见着忠臣被害,又会泪如雨下。有一次,我读到宦官“九千岁”魏忠贤肆意妄为,谋害了所有反对他的忠臣。他还杀害了皇子,妄图将朝廷大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朝廷大臣却畏缩不前,不敢干涉,皇上也被控制,无法做主,明王朝岌岌可危。那时,我义愤填膺,把手中的笔狠狠往桌子上一按,竟把笔尖给戳坏了。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真让我受益无穷。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读书笔记篇4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读书笔记篇5

一提到历史,似乎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都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东西。要将原本一眼一板、循规蹈矩,而且语言深刻难以体会的历史用生动有趣的白话文来体现,《明朝那些事儿》正是让我们学习历史的一条捷径。

《明朝那些事儿》共着七本,虽然只拜读了前两本,却已经让我受益无穷、爱不释手。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

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____,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污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炆的手上夺走了。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

接下来的这个人,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炆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传遍世界。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劵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

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着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相关文章推荐
精选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