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更新了,趁着好不容易将电脑打开的时候写一下《文城》的读后感吧,毕竟不写读后感的话不久之后就全忘记了,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
林祥福真有钱,生活过的很富足。平静的生活被小美打断,其实他们生活在一起也挺好的,美好而温馨。但是小美的丈夫阿强还在等着她。她如同人间蒸发一样在林祥福的世界里消失了,且带走了林祥福的半副身家。林祥福为此颓废了一阵,然后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开始相亲,到处拜师学艺,木匠手艺更加精湛。可是本以为永远不会回来的小美突然回来了,她要将林祥福的孩子生在林祥福家里,她会夜里趁着林祥福睡觉的时候偷偷来到院子的井边按照民间传说的办法转胎,期待给林祥福生个男孩,温柔和用心做不得假,但小美还是那么神秘,以至于林祥福都觉察到她还是会走的。小美后来真的又消失了。从那之后他们再没见过面。
林祥福居然背上现有的全副身家带着女儿跋山涉水去找小美。读到这里我都震惊了,何必去找呢,在家乡带着女儿生活不好吗?偌大的家业、妻子可以再娶,日子可以再继续。干嘛要跑那么远去找神秘的小美呢?去一个虚无缥缈的、不存在的地方——文城。他真的去了,还真的找到了,找去了小美在的故乡——溪镇。也是很神奇。
此时对小美这个神秘的女人充满了好奇,还好后面有小美的.故事。她叫纪小美,她的丈夫叫沈祖强。少年夫妻感情亲密,他们也有过一段快乐的流浪时光,流浪到林祥福家里的时候刚好已经没钱了,看林祥福家境殷实且只有他一人生活,于是小美留在林祥福家里搞钱。在一起生活久了总是会有感情的,本就善良的小美在发现自己怀孕之后坚定的决定要把林祥福的孩子还给他。于是第二次回到林祥福家里。如她的独白:上次离去时,满怀不舍之意和负罪之感,这次的离去是伤心之旅,她离开的不只是林祥福,还有初来人间的女儿。她走过一个街口的时候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念头,如果阿强已经走了,她便回到林祥福和女儿身边。既然这么不舍为什么不回去呢?四个人生活在一起不好吗?林祥福第一次到溪镇的时候小美知道了,知道林祥福追过来了,而且她的女儿还穿上了她缝制的衣服,还好小美知道了,不然多遗憾。林祥福第二次来溪镇的时候与小美近在咫尺,但并未看到已然死去的小美,此后的十数年间林祥福不断的寻找小美,可是他再也不会找到了。小美在对林祥福和女儿无尽的思念中死去,长眠于西山脚下,林祥福死后,棺材与她的坟墓肩并肩的相遇过。他们终于相见了。
林祥福为了寻找小美在溪镇扎根,与陈永良开办木器社,成为溪镇数一数二的大户,将女儿林百家抚养成人,定亲,但是他始终未完成初来此地的目标,未寻找到小美。后遭遇军阀混战,死于匪祸,叶落该归根,人故当还乡。漂泊十数年,终于还乡,只是已溘然长逝,他找到了文城,死后也与小美的坟墓相遇了。还好相遇了。文城之旅值得的吧。
为他们的别离,互相的思念心痛不已。真的很想让他们在一起,即便是四个人。
其他章节的不是很感兴趣,就不写了。
其实我不太明白林祥福为什么一定要去文城,有钱有闲的生活不好吗?非要奔波。他对小美的感情有那么的深吗?
奇怪的是,馀华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一直是颓废的中年男性。其实他今年61岁了。
他的新作《文城》,这几天非常热闹。我去附近的书城,紫色封面的文城满是山谷,摆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当然,这取决于它。但是,我看完之后有点模糊,觉得这个作者可以是馀华,也不是馀华。
在这期间,读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虽然是短篇小说集,但是看的过程很稳定。这就是莫言。特别是在现场听了他的演讲后,书中的宾白短语,剪斧子,感到民间幽默,他是他……
不是说文城不好,只是说这个作者是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格的非,或者喜欢写南京,擅长写民国的葛亮,我也会在短时间内混淆。
当然,只是短时间。
馀华的锋利和无情的冷酷一定会出现在书里。
《文城》是民间传说故事,时间在兵荒马乱的民国初期,地点主要在被称为溪镇的南方村庄。
主角林祥福抱着女儿从北方旅行到现在,他在龙卷风中通过溪镇,暴雪后留在溪镇。他找了一个叫小美的女人,他的妻子,他的女儿的母亲,她离家出走了两次,第二次失踪后,林祥福根据记忆中妻子南方的`口音来到溪镇。
这个找妻子的理由是引子,就这样停止了。
更温柔残酷的故事才正式开始。
林祥福在溪镇遇到了同情的好朋友,彼此托付了孩子和家人的生命,遇到了乡绅风格的商会会长,遇到了崩溃逃跑的北洋军,遇到了真正冷酷、屠杀村子的强盗,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暴力,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侠义溪镇的朋友,他的北方家乡的管家,其实包括妻子,失踪的美丽。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讲情义的传奇小说。故事中,无论是主角还是普通人,他们都表现出纯粹而令人钦佩的神话善意——甚至十多岁的孩子。陈耀武在母亲的忍痛催促下追上了强盗,机智地回到了林祥福的女儿林百家。
耀武被砍耳朵,却被另一个叫和尚的土匪救下
从这里开始,擅长用无情、白描写暴力的馀华开始出现。
匪徒的头张一斧,是全书中胆怯的人物。书中其他人物的情义有多朴素,张斧的残暴和屠杀有多细致和恐怖。
馀华没有遗力,描写了很多暴力场面,和他以前一样——我记得到现在为止他在短篇中,写了大人如何把孩子放在死地上。读者看到,不仅会感到心理上,还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
莫言的《______》也详细描写了刑法的残酷和窒息。我夏天读的这本书,背很凉快。
但是,认真的文学暴力描写没有意义吗?是作者的噱头还是隐性疾病?
正好相反。
在严肃的文学中,这是唤醒人们的眼睛,唤醒人们的良知,寻求人们记忆的手段。鲁迅说:悲剧就是把好东西砸给人看。纯文学中有节制、客观的暴力,实际上包含了记录和谴责。那是睁开眼睛看人的种子,做什么让栗子变得可怕,变得害怕警惕,变成了丧钟长鸣。
因为历史和现实永远比文学更真实和可怕。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踏上战争和暴力,现在也没有灵魂。电影艺术也是拯救士兵瑞恩、血战钢锯岭、1917等古典战争场面,也是恐怖心理的打捞和警告。
因此,风格变得繁茂的馀华,在文城中进行了两种比较,完全明确了。
一是人们之间的纯良、情义和勇敢,与土匪无人性的残酷对比。
一是动荡社会的焦虑与恐惧,与世事与命运烟雾般的微弱对比。
馀华的名作是非常年轻时的短篇《十八岁外出远行》。在这位先驱的奇怪意义无限的短篇中,18岁的我远行,但不知道方向,遭遇了世界的打击和凉爽。61岁的馀华,显然很温和。故事还没有酷,但文城的补充部分使命运雾更加悲伤柔和。林祥福和小美,其实在溪镇遇到了——林祥福并不陌生。
最后的写法也很美,作者仿佛停留在溪镇西山这个隐蔽的地方,不再跟随主角,看着护送棺材的人们离开,听着他们的对话声越来越远,直到消失。
3月得知馀华出了新书《文城》,第二天去书店,新书没有放在畅销区,在小镇读纯文学的人很少。半个月时间不紧不慢读,今天读完,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林祥福的棺材和小美的墓碑——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的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的左侧,两人相隔,在咫尺之间。
这是一个寻找妻子的故事,发生在清朝灭亡国初立的20世纪初。北方木器工匠林祥福与江南织女小美相遇,结合,小美生女后不辞而别,没有声音,林祥福抱着女儿,用小美的口音和口中的文城在南下寻找,最终落脚于小美的故乡溪镇,经历兵乱匪,寻找恋人的一生。
结果,小美17年前因雪冻死亡,第一个丈夫阿强埋葬在西山脚下的偏僻地方。
时隔八年,馀华终于出了新书。上一本书是第七天,口头传播不好。因为那是写作的尝试,失败是正常的。幸运的是,文城在馀华的安全范围内,故事流畅,人物形象,故事引起感情的强烈变动——我多次中途停止,做别的事消除心灵的痛苦。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的残酷和凛冽减少了,书的中间部分描写了很多匪徒的事迹,淡化了主题,但是成为了好作品,特别是关于文城补的小美的故事,对小美的邂逅感到遗憾,对林祥福和小美的有缘也变得明朗了。
馀华写的.小人物忠实诚实,谦虚沉默,感情不溢出,顽固有市井俗气,命运多,被旧时代推进,经历苦难,随遇而安。每个人都很独特,每个人都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馀华很少描写人物的眼睛鼻子的脸,也很少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主要依靠动作描写和叙事描写,文字简洁不吵闹,往往一两个简单的字能引起句子的注意,冷静可怕——这也是我喜欢他的理由,少之又多。
想起读本科的时候,指导员建议我们多读课外书。她说朋友的女儿刚上中学,就读了馀华的书,赞赏,讨厌我们闲逛。突然发现,自己接触馀华的第一本书是兄弟,也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运动会的时候,一个同学带来了书,书中描写男女的内容在男性之间争相传阅,折痕落在李光头手里拿着放大镜,几页纸也变得稀烂了。当时我只看了一部,很久以后就和另一部通读在一起,故事简单地开玩笑,很有魅力。
想起歌词借我十年,借我死去的勇敢,林祥福也穿着这样的勇敢,拔掉自己,向南飘来,履行我抱着孩子去找你,走遍天涯海角,找到你的约定。
封面插画吸引了我,他是作者余华亲自选定,来自当代艺术家张晓刚作品《失忆与记忆:男人》,风格独特,意蕴广远。整部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余华之前的作品少有着墨的清末民初,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荒蛮残酷的时代,也展现了从北至南更广阔的地理空间。绵延的时空、纷杂的人物群像,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共同构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时代画卷。
整本书中最让我有感触的人物是小美和阿强,在林祥福的身上,更多的是感受到他类似圣人一样的光辉,但是小美和阿强把人身上的多样性、复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阿强很懦弱,但是他一直在等着小美;小美深受当时社会的影响,但是她依旧有着自己的执着和坚持。这部小说没有像《活着》那样能触发泪感,但是依旧有感动在慢慢涌动。读完这本书,最后带给我的是无限忧愁,但唯一温暖我的是:最后小美与林祥福的相遇。当林祥福死去,他的仆人在送他回乡的路上,经停了小美所埋葬的地方,“此时天朗气爽,阳光和煦,西山沉浸在安逸里,茂盛的树木覆盖了起伏的山峰,沿着山坡下来时错落有致,丛丛竹林置身其间,在树木绵延的绿色里伸出了它们的翠绿色。青草茂盛生长在田埂与水沟之间,聆听清澈溪水的.流淌。鸟儿立在枝上的鸣叫和飞来飞去的鸣叫,是在讲述这里的清闲”。平和,坦然。也许这份平和与坦然是文城想得到的安宁。“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世上本没有一个叫做文城的地方,但坚信的人始终坚信着,哪里都可以是文城。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
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文城》是我近段时间以来一口气阅读完的书籍,在凌晨两点的时候,故事就已经结束了。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然的事情,新书在刚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购买了,最近一直在阅读矛盾文学奖作品,苦于没有抽出时间阅读《文城》,不胜欣喜然后整天沉浸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一口气全部读完,或不胜唏嘘或叹气两声或壮怀激烈,然后对着窗外沉思。
我开始慢慢发现,在这个快餐式,网络化的时代,更多人迷上了电子阅读,传统阅读数开始减少,好像是的,相较于对着电脑或者捧着手机,看书有点太过劳累、刺激太弱、时间上也是奢侈,自我克服较弱,读不进去开始成为了传统阅读的一种挑战。
再或者是我们在无法逃脱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生活之外,自我独处的能力较弱,或者是沉浸于其它世界了?
我相信,在生活或者工作之外,假如没有另一个可以沉浸并让自己获得安宁的世界,这是乏味的。阅读刚好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去欣赏另一个世界。文字是有灵魂和温度的,它能把我从故乡带向远方,也能把我从远方带回故乡,去向不同的世界。
——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克制。
这本书是余华最新一部作品。我去年就买来了,可是直到昨晚才看完它。昨晚准备写的读后感,也只好在今天完成。
这本书不然太厚,然而说实话自己现在很难称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了,信息的爆炸,俗务的缠身,诱惑的'侵蚀,以及精力的衰退——我可能越来学变成了那个用书来装点门面的人。
然而幸好我还是看完了,难得的一种沉浸式阅读体验,实际上是因为作品的流畅性——是的,不谈这本书到底好不好,它的叙事节奏是真的好。
那个先锋的、暴力的、简洁的余华依然在——在对哭难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我依稀能看到《活着》的影子。
林祥福、田大、小美、阿强、陈永良、林百家、顾益民、张一斧、“和尚”……
溪镇、沈店、万亩荡、齐家村、定川……
是清末民初的背景,是颠沛流离的故事、是平凡坚韧的人们,是命运无常的故事……
文城是一座永远找不到的城!
宿命、荒诞、悲剧、循环,余华再次用惯常的克制隐忍营造一个虚幻而真实的世界。
“情绪不可以泛滥”,已化身网红“段子手”的他在谢谢B站接采访如是说。
人生本就是这样起伏不定、盛衰相依,没什么值得激动不已的!
活着就要风餐露宿、雨雪风霜,就要吃喝玩乐,就要雪月风花。
活着就是活着。
八年前,我在上大学时,读了作家余华当时的新作《第七天》,给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时隔八年,如今又读完其最新作品《文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和释怀。在书中,文城是一个虚化而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却因之演绎了一段爱恨别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忠诚与友情的坚守等的一系列故事。全书分为《文城》和《文城补》两个部分,主线讲述的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主人公林祥福寻找了一生的妻子小美,最终寻妻无期,无缘相见,客死他乡的凄美爱情故事。
一、文城象征着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主人公林祥福是一位富农人家的少爷,既有农民的憨厚老实、踏实肯干,又有新青年的理想与抱负。本来他应该是继承家业,在家乡娶妻生子、传递林家香火,做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家人。但在邂逅小美之后,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他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让他的灵魂在土地中剥离开来,他为了对小美的思念与感情,更是为了刚过满月的女儿,他果断处理好家里所有的事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找寻找那遥远且未知的文城,一生在追逐小美的路上奔波,从未停歇。尽管那时车马慢,路途远,但他一生只爱小美一人。
二、文城见证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忠诚与友谊的坚守。本书描写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在乡绅、军阀、土匪三大群体之间上演了一段正义与邪恶间的较量。在书中,作者写出了土匪残暴成性、杀人如麻的本性和事实,写出了溃败没落军阀的丑态百出、腐败没有军纪的历史事实,更是写出了平民百姓誓死对抗土匪,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将最恶最狠的土匪张一斧手刃,报了仇,解了恨。
在作者的笔下,用文城也见证了忠诚的坚守。当林祥福处置家业、出走寻妻之时,他将万亩家产暂时交给了家里的仆人田大、田一等五兄弟。因为田家兄弟对林家的忠诚,最终不负嘱托,将林祥福交办的事务处理妥当,尤其是本书最后,田大在收到林祥福的信后,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兄弟们奔赴千里去接林祥福回家,而他因疾病且劳累过度死在了路上,未能与林祥福相见。田大守护林家到死,没有一丁点的贪婪,把收成全部换成黄鱼、银票,为的是林祥福的`一句总有一天我是要回去的。这正是忠诚的体现。同时,书中的文城也见证了林祥福与陈永良之间的真挚友谊。从林祥福初到溪镇,在人生地不熟、举步维艰之时,是陈永良以宽大的胸怀帮助了他;而随后,又是林祥福用自己所带的资金与陈永良合作创办木器社,发展创业,使得两家的经济有所提升。他们之间保持了真挚的友谊,也是最后,当陈永良得知林祥福因救顾益民而被土匪张一斧残忍杀害,陈永良怒发冲冠,誓言要为好友报仇,他一改温顺、迁就的性格,积极组织团练,与土匪对抗,最终手刃土匪张一斧。
三、文城里的人就在身边,终却擦肩而过,错过一生。本书开头以文城在哪里?小美为何弃丈夫和女儿离去?小美到底在哪里?等疑问作为故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探索。最后,本书描写小美的章节在书籍结尾,以补充章节呈现的,专门来叙述小美与阿强之间的故事。
小美作为沈家公子沈祖强(阿强)的童养媳,对公公婆婆言听计从,聪慧、善解人意,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沈家付出了一切,并始终小心翼翼、压抑着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当她在遇见
林祥福之后,犹获新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美好,这样的感觉是阿强无法给他的,她和林祥福在一起的日子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但她也知道,为了阿强,自己终究是个过客,最终忍痛离去。
可以说,从被爱的角度看,小美是幸福的,令人羡慕的,她被两个男人深深地爱着,守护着,思念着,只是相比之下,阿强对她的爱是带有浪漫而不现实的,而林祥福的爱是真实的、存在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生活中。当小美得知林祥福来到溪镇后,她暗中观察他的生活,更加思女心切,但由于知道自己曾经欺骗了林祥福,无法面对这份感情,加之自己的懦弱胆小,内心的恐惧与惭愧交织,迟迟不敢与林祥福相见。最终,她只能借着祭拜苍天的机会,来到寺庙、跪在台前,任由大雪纷飞淹没全身,一心只为林祥福和女儿祈福,以此来赎罪,直到燃尽自己最后的热气。
而让人更加悲叹的是,当小美失去生命,林祥福听闻赶来帮忙埋葬冻死的人,却没有认出小美的面容,从此阴阳两隔、遗憾终生。同时,小美被埋葬在西山上,林祥福曾经踏足过这座山,却始终没有看到过小美的墓碑。就这样,林祥福所艰难寻找的文城里的人就在身边,但他们却擦肩而过,无缘相见,错过了一辈子。
总之,读完《文城》,感慨万千:红尘滚滚不相见,人故遗骸咫尺间。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虽相距千里,一生只爱一个人。终一生,找文城,寻一人。恨别离,咫尺间,却未见,终遗憾,悲痛之。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每个人都在这一阶段有着许多梦一样的故事。《城南旧事》是一本回忆童年的经典之作,是作者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作品,讲述的是她小时候生活在北京城南的真实往事。
《城南旧事》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新颖,也很吸引人,但真正吸引我的是书中一个个曾经和作者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的活生生的大小人物,这些人物和作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音容笑貌时刻浮在她的脑海。如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的厚嘴唇小偷,漂亮爱笑的兰姨娘,井边的`小伙伴妞儿,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父亲……
《城南旧事》记录了作者童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看后让人心酸,令人落泪,感人肺腑,亲情、友情、离别之情贯穿整部作品。花儿谢了会再开,一曲终了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是童年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再过十天,我就要上五年级了,我要做人更加懂事一点,学习更加认真一点,交往更加活泼一点,好好珍惜属于我的童年。
林祥福是在死后才见到了他死了17年的妻子,他的棺材在回乡的途中,路经妻子小美的墓地,休息片刻之时,他的棺材和小美的墓地左右相隔,近在咫尺林祥福和小美的人生轨迹,在他们分开后似乎成了两条平行线,二人无交集,却牵绊一生,愿他们死后的灵魂可以相聚在人世间永不存在的文城。
余华的新作《文城》讲述一个痴情男子带女寻妻的故事,却又不是一个单纯的寻妻故事,主人公林祥福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便认定小美,终其一生,舍弃家财万贯走在寻妻路上,至死不渝,即便明知被骗,妻子带走一半家产,留下襁褓女儿再无音讯,他毅然决然选择无悔追妻
妻子小美原来早为他人妇,只因和丈夫阿强私奔落魄无法才看中他的家产与厚道,留下与其假意成亲,以解燃眉之急,岂不知,这一留,便留下妻子小美一生无法释怀的愧疚与自责。小美冻死在祈福人群里,我想,原本她可以不死,原本她可以衣食无忧地和阿强继续远走他乡,偷来的林祥福的家产足以让小美和阿强过一辈子锦衣玉食的日子,但对女儿的牵挂和对林祥福的愧疚让她在祈福人群里,长跪不起,她祈求苍天之后祈求林祥福,她在心里对林幸福说:来世我再为你生个女儿,来世我若是不配做你的女人,我就为你做牛做马,你若是种地,我做牛为你梨田,你若是做车夫,我做马拉车,你扬鞭抽我这是一生都无法释怀的沉痛的愧疚与负罪,她被冻死在雪地里,林祥福就在她的身后,却未曾看到她被冻僵的'尸体,她垂落的头发像是屋檐悬下的冰柱,抬过去时在凹凸的冰雪上划出一道时断时续的裂痕,轻微响起的冰柱断裂声也是时断时续小美死了,灵魂带着愧疚进入天堂,可林祥福还活着,带着他的信仰一直走在寻妻的路上,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听见有婴儿的啼哭,他便敲响人家的大门,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垂柳似的谦卑嘶哑地说: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林祥福就这样养大了他的女儿,他出生时家财万贯,寻妻到溪镇时他重起炉灶依然家产万贯,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土地,河的支流犹如蕃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青草,还有竹子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都不间断,365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的吹奏里跃然而出他原本可以就这样幸福的过完他的一生,他可以有下一任妻子,可以娶世间更贤德的女子,他不缺家产,不缺人品,他宽厚、善良、仁义且能干,可他偏偏缺一个灵魂安放地,那个地方叫文城,是一个压根就不存在的地方,是阿强随意哄骗他的虚无缥缈之地,但却是他的灵魂归宿,他要在文城找到他的妻子小美,在那里和她守护一生。
他经历了龙卷风,死里逃生,他经历了土匪抢劫,命丧匪窝,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与其说是寻妻,不如说是寻家,寻找一个灵魂的栖息地,他的肉身锦衣玉食,他的灵魂却在不存在的文城,他背井离乡,走在路上,只为心中一个执念,一个谎言,一场不得已的辜负,虚幻的城和真实的心,还有一个漂泊的灵魂。林祥福死的时候是微笑着的,所以,我想,或许他应该放下了,人生虽有遗憾,但他不枉此生,他有情有义,活得有血性,待邻居、待仆人,待乡民都宽厚、和善,他应该是满足的,他在寻妻的路上遇到了忠厚善良以命相交的陈永良,顾全大局的顾益民或许,灵魂在路上,才是真正的活着。
在乱世里努力活下来的人,都怀揣着一个需要寻找的理想,林祥福的执念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他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承诺从黄河北来到长江南,在漂泊中安定。他在龙卷风中活下来,在雪灾中叩开百家的门养活女儿,给村民修复门窗,自己开设小学堂。最终,这个来自北方的男人坦诚奔赴土匪之约,留下信件与遗嘱,将自己的后半生交代在这里。能够支撑林祥福活下来的是他的执念,是那个不存在的文城,我们可以说是林祥福很傻,但没有执念的人生是否就幸福呢?谁不想把一生过得天地清明,通透无比,让灵魂如白莲般纯然不染粉尘?但人世间,谁人不染尘埃,不惹灰尘?
文城是理想,是治愈,是心灵的栖息地,谁人心中没有一座文城?阿强说: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人和人没有圆满的相遇,只有不断的分离和错过,心留一片净土,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敢,把自己拔成一把刀,披荆斩棘在路上,一路走过心向阳,一路追求才有灵魂的栖息地
在另一个世界,也许他和她或许会相遇在那个叫文城的地方。
作者余华是一个有力量的作家,读者总能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人性。我喜欢余华他文字中传递的情绪、价值,也为此深深感动。从《活着》中的徐福贵到《文城》中的林祥福,他们一生的甜蜜与辛酸既使我感动,又使我悲痛。
林祥福是个好父亲。余华笔下的主人公都有悲惨的一生,林祥福也是这样一人。幼时丧父,年仅五岁的他,在还没能理解父爱的时候他就已经再也无法拥有了,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去关爱、呵护自己的女儿林百家,没有享受过父爱的他却能让孩子拥有父爱。林祥福对林百家的爱让我感动,他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女儿不远千里寻找孩子的母亲,在船上遇上龙卷风的时候,他没有丢掉孩子独自逃命,当被狂风雨水冲击惊醒后,从惊慌到大声哭喊最后低声呜咽的描写,好像看到林祥福就在我的眼前,那样绝望,我想他一定很爱很爱女儿。他的一生都在失去,而现在他拥有的只有年幼的孩子了。当陈永良看到林祥福递过来的一大叠钱之后,不可置信的问钱就放到孩子身上,孩子丢了怎么办,林祥福的回答更让我惊讶——“女儿丢了,我还要银票干什么?”什么是钱财乃身外之物,这是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
我一直都在想,逃走两次的小美,林祥福就如何能确定孩子就是自己的呢?他就从来没有怀疑过吗,这是他对人盲目的信任吗?或者这就是老实人呢?
林祥福是一个好伙伴。自从他在溪镇扎了根,收到来自当地居民的关心,感受到陈永良一家的温暖,他就用他的一生来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饱读诗书的母亲教会了他为人处世,教会了他正直善良,教会了他生活,环境和群体的耳濡目染,才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感动大家的林祥福吧!所以当他离开溪镇再次踏上寻找“文城”的路之后选择再次返回,是不是也因为感受到这一片土地的淳朴呢!他用自己的技能带着陈永良一家摆脱了贫困,林祥福用自己的`劳动回馈了乡亲们,用自己的生命报答了顾益民的奶水恩情,当他同意去交赎金时,一定已经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的,这样的他也让我感动,我想用世间最美好的词语来形容他、赞美他。
林祥福是有气节的。土匪让他吃了那碗炒肝,他宁死不从,但是孤身一人的他,哪里是土匪的对手,尤其面对凶狠毒辣的张一斧。当那一把尖刀刺进林祥福的左耳根时,我对张一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恨。陈永良只是让他双目失明,让我感到惋惜,我恨不得自己提笔将张一斧写死,但是对待敌人,确实不应让他死的太痛快,而是让他生不如死,我的想法确实有点恶毒,但是我的同情却不是杀人无数的张一斧不值得拥有的。这样美好的一个林祥福再也没有了。
一个勤劳踏实的北方大汉,一个认真坚定的丈夫,一个温文儒雅的父亲,是我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