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论诸葛亮作文(收集4篇)

栏目名称:初三作文 发布时间:2025-08-19
 

论诸葛亮作文篇1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绝唱……他算尽一切,可无奈人算不如天算……

------题记

他,羽扇纶巾,手持鹅毛扇,居在山中,号卧龙先生;他自称一介匹夫,但却引得刘皇叔三次光顾,吓退曹魏千军万马,使得吴国群臣哑口无言,使后人敬佩不已。

他是谁?诸葛亮。

他,在草庐中与刘备大谈天下局势。他从未离开隆中,却能料到三分天下的局势,最终被请出草庐,大展宏图。

他“新官”上任,火烧博望坡,不费一兵一卒,引得曹军大将们落荒而逃;这一把火,烧得关羽,张飞心服口服,从此奠定了他在蜀汉中无人匹敌的.地位。

他,舌战群儒,仅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使吴国大臣哑口无言;还用激将法,激得周瑜火冒三丈,与蜀国一起合作,对抗强大的魏国。

他,草船借箭。周瑜妒忌他的才能,令他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否则军法处置。他不慌不忙,洞悉天象,几艘草船开向曹军水寨,便“借”了十万支箭,令曹操火冒三丈,又叫周瑜无可奈何。

他,火烧赤壁,夜观天象,唤来大风,让曹军战舰无处可逃,全都葬身江底。一把火,烧得大快人心,一举烧光了曹操的百万水军,为今后的三国鼎立,奠定了重要的贡献。

他,巧夺荆州,收复四郡,攻陷四川。周瑜想攻南郡,他不但不阻止,还全力帮助,结果趁周瑜攻得不亦乐乎时,先夺了一步,还用兵符引得曹军其他人马大乱,一举攻下了好几座城池;周瑜大怒,旧伤复发,留下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后,便英年早逝了。

他,空城绝唱。由于马谡的大意,街亭失守,他只有五千人马在身边了。可这时,司马懿正领着十五万大军向他扑来。他却不慌不忙,大开城门,让战士扮作百姓在城门口扫地,自已却立在城头,悠然自得地弹琴。司马懿一来,见这般情景,大惊失色,认为城中一定有埋伏。就这样,他只身一人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引得后人拍案叫绝。

他,火烧祁山。司马懿与他在祁山鏖战,可这时,蜀军全部退走,他命人放火,熊熊烈火包围了曹军。可就在这时,天空却下起了大雨,就是这场雨,将大火扑灭,使得司马懿死里逃生。他感慨万千:“人算不如天算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都在与对手抗衡,可无奈他还是被时间打败了。六次北伐后,诸葛亮身体每况愈下,他想用长命灯续命,可最终失败了,享年五十八岁。他算尽一切,可最终还是没有算过天命啊!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绝唱……也许,历史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丝遗憾,但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却永不会忘却。

论诸葛亮作文篇2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大概每个人都不禁为诸葛亮误派关羽守华容道,放走曹操而感到遗憾。想不到要不是他失算,以后会省去很多麻烦,真是聪明,糊涂。但在我看来,诸葛亮的意图是释放曹在华容道,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这不是一个“寓言”。诸葛亮一生谨慎。若非如此,后来伐中原,恐遭埋伏,不肯采纳魏出子午谷取长安之计。他宁愿离开岐山,而争取稳定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应该知道诸葛亮非常善于用人,知道他的下属性格。当然,他更了解云长深厚的忠诚和知恩图报的气质。他去华容道时,绝不会杀曹操。如果诸葛亮需要杀曹操,他只需要再派一个赵云或张飞,而曹曹参不会飞。他已经学会了那样做,这表明他别有用心。

有人可能会问,当年孙、刘联合拒绝曹与赤壁作战,诸葛亮为什么要放曹走?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刘备兵不到1000人,在江夏占据了一个很小的`地方。即使曹操在华容道被杀,也不能统一全国。相反,他给了江全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利用赤壁的胜利。再加上曹操的死,群龙无首,北方被曹操、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江南的孙权等所压制。可以利用火和战利品,世界将会混乱!经过所有的战斗,他们相互融合,无休止地战斗。到时候,不仅会带来无尽的苦难,而且诸葛亮也会成为千古罪人。此外,这样一场弱肉强食的战争对刘备毫无益处。如果让他活下来,他会因为赤壁的新一轮失败而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他必须好好修理,等待报复的机会;孙权虽然赢了,但他很害怕,所以他必须提高警惕,不敢动。这样,诸葛亮就可以显示他的才能,离开荆襄,进犯淅川,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取得天下三分,并取得魏、蜀、吴的三条腿的局面。"如果是这样的话,霸权就可以实现,汉朝就可以繁荣昌盛."事实上,诸葛亮做到了,这表明他当时是有远见的,他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可以说是成功的。

除了战略上的需要,诸葛亮还想通过关的手来解放曹。可以让云长向曹操报告许昌的感激之情,实现他的意思;第二,骄傲的关被说服,从而提高了他的威望。这真是“一石二鸟,诡计多端”!

由此可见,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的目的是为了让曹走,这不仅是一个失策,更是一个巧妙的运筹帷幄之计。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有这样的先见之明。作为一名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确实当之无愧!

论诸葛亮作文篇3

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他辅佐刘备创建了西蜀政权,杰出的他功勋无量。但诸葛亮真的是完美的?明珠就是无暇的吗?

诸葛亮的确才华横溢,刚出茅庐在新野一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东吴把北魏打得损兵折将,使曹操统一中国的计划搁浅。随后诸葛亮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又夺取荆州,建立了蜀汉的第一个根据地。最后取西川,建立蜀国。但诸葛亮在用人上,实在令人难以折服。

诸葛亮做事谨小慎微,事必躬亲。在街亭一战中,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于自负,起用根红苗正、世代将门之子、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战役失败。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十分挑剔。以道德第一来衡量一个人,让人才不能尽其用,只能被机械化地指挥。诸葛亮不给别人一丝创造、发挥的机会,因此,他的部下只能是唯命是从、像似任人搬弄的滚木礌石。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太自负,有些飘飘然,认为自己的眼光是没错的,最后失去街亭,不得已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才得以活命。

魏延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军。在五虎上将先后故去后,和北魏对抗的大将只有魏延。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延提出由子午谷小路出兵,偷袭长安。诸葛亮不听,认为是冒险。由此以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没有一次成功。诸葛亮认为魏延狂妄自大,脑后有“反骨”,总是不大重用魏延。这和毛爷爷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在延安时,许世友拿着枪逼问毛爷爷。误会解除后,许世友成为毛爷爷手下的一员只可信赖的战将。

后来司马懿对部将说:“若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建议,长安必失。”魏延天天积怨在胸,终于在诸葛亮刚刚踏上命赴黄泉的路上,就造反了。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太会用人。一个押粮官进不进粮食,都得请示诸葛亮,说明诸葛亮手下也有不少庸才官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典故用在诸葛亮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蜀汉政权的.建立,诸葛亮功不可没。西蜀灭国,诸葛亮债责难逃。

和诸葛亮相比,北魏自曹操起,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魏国至此时止,人才济济,必然导致魏强蜀弱。继诸葛亮之后,蜀国大将姜维九伐中原时,以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此时的廖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和北魏相比较,西蜀将才匮乏到已捉襟见肘程度。这和诸葛亮培养人才方面的失误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诸葛亮给我们的教训是,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要唯才是举,要发现每个人的最最闪光的点。

论诸葛亮作文篇4

大概所有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都不禁为诸葛亮误派关羽据守华容道而放走曹操深感遗憾。认为如不是他一遭失算,会省去后来的许多麻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但以我之见,华容道放曹却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实属英明之举。

这并非“天方夜谈”,诸葛亮一生谨慎,别的不说,后来一伐中原时,怕遭埋伏而不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由小路取长安之计,宁愿兵出祁山,稳中求进就是最好的例子。要知道诸葛亮极会用人,深知亮极会用人,深知属下性格,当然更清楚云长义气深重知恩必报的脾性,经去华容道貌岸然是绝不会杀了曹操的。如果诸葛亮存必要杀曹操,只需另派赵云或张飞前去,曹操便插翅难飞。他学有那样做,可见别有用意。

有人会问,孙刘两家联合拒曹,赤壁交战之际,作为冤家对头,诸葛亮何以要放掉曹操呢?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刘备兵不满千,尽占有江夏弹丸之地,就算华容道上杀了曹操,也根本无力一统天下,倒反而给江东孙权以极好的机会,借赤壁之胜,乘胜追击,大占便宜。加之曹操一死,群龙无首,北方已被曹操平定了诸候以及益州刘璋、汉中张鲁、江南孙权等便可乘火打劫,天下必乱!诸候纷纷混战,互相兼并,战事不休,到时候,不仅导致生灵涂炭,诸葛亮也必将成为千古罪人。

而且,如此弱肉强食之争,对实力虚弱的刘备也丝毫无益。如果放其生还,他由于赤壁新败,元气大伤,定要好好修整,伺机报仇;孙权虽胜也因忌惮,必然加紧防范,不敢妄动。这样两大诸候互相牵制,诸葛亮便能大展其才,虎距荆襄,进兵西川,取益州,夺汉中,得三分天下,谋得魏、蜀、吴三足鼎力的局面。“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事实上,诸葛亮确实这样做了,可见他当时就高瞻远瞩,早有图谋,可谓成竹在胸了。

除了战略上的需求之外,诸葛亮之所以要借关羽之手放曹还另有用意。一则可让云长报曹操许昌的.知遇之恩,成全其义;二则可使骄傲的关羽心悦诚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望,此真是“一箭双雕,巧计连环”啊!由此可见,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就是意在放曹,这不仅不失策,而恰恰是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有如此远见卓识,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可真是当之无愧啊!

相关文章推荐
精选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