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大吃一惊。回到家,责怪爸爸半天,爸爸也像我们小孩儿一样低头认错了。为什么呢?这是怎么回事?种田人一直想不通:唉,有了!他高兴的拉上儿子去找禾苗专家了。
禾苗专家跟着他们来到田地,仔细研究一番后,禾苗专家问:你给禾苗做了什么?我记得昨天我只帮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听了这句话,禾苗专家哈哈大笑起来:你太心急了,违反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帮了倒忙!种田人忙问:你有办法让我的禾苗重新长起来吗?禾苗专家说:我也没办法,除非再种一次。
有了这次教训,种田人天天认真学习农业知识,一年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大王。
我的`收获: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我明白了:万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听的故事,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看来,很多事情往往你认为只要方向对了,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些,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但往往有些事情欲速而不达,就像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恨不能一日千里,鹤立鸡群。结果适得其反,你着急又上火。孩子反而不温不火,自有节奏。由此,还不如顺其自然,万物自有其宗。
自从那个齐国人把自己种的禾苗拔高,禾苗吸收不到水分干旱而死之后,他终日寝食不安,闷闷不乐。一天,他突然恍然大悟,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不应该贪快,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我们怎么能随意改变呢?到头来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于是,齐国人又种了一批禾苗。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到田地里精心侍弄。松土、除草、施肥、浇水……,总是弄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中午,烈日炎炎,齐国人依旧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不肯歇息。他生怕这些禾苗被糟蹋,拿着打猎的枪,雄赳赳气昂昂地坚守在田地边。虽然每天累死累活,但仍不放弃,他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别人都嘲笑他是个傻子,这样做不值得。
时间像飞箭,转眼丰收的季节到了。一眼望去,金黄色的田地麦浪滚滚,低垂的麦穂各个鼓鼓的,饱涨得马上要爆裂开来。齐国人黝黑的皮肤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他咧开嘴笑了。
不用说,齐国人的麦子拿到市场上,一抢而光。他长舒一口气,对自己的妻子说道:“付出这些辛苦也是值得的,看来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做不成的事啊。”
上次那位总是被嘲笑的农夫,吸取了教训,这年他的急性子毛病改掉了。
这一天,邻居问他:“你瞧,其他农夫的禾苗长的又嫩又高,再看看你,你的禾苗长的'一点点高,是怎么培养的呀?”农夫脸红了,不好意思的把上次那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邻居,邻居哈哈大笑说:“我帮你种禾苗!”农夫说:“谢谢,我只要你教我怎么培养种禾苗就行了。”邻居说:“ok,包在我身上。”邻居教他每天都要浇水,农夫心里想,那还不把我累死啊。后来农夫想了一个主意,他想:要是拿五桶水一起倒上去,那不是以后都不用浇水了吗?这个主意不是很好吗?后来他就每天在家里看电视,邻居提醒他,他还是不在乎。
到了秋天,人们都在田里收谷,只有农夫傻站一旁看别人收谷子了。
在那个农民拔完苗后,一直在做着甜美的白日梦:庄稼倍倍高。可当他做完白日梦准备下地收获时,才发现庄稼己经死掉了。
他看到邻居们都在打农药,以为是虫子把他家的庄稼咬死的,从这以后起他就“无原无故”地和虫子结下了“仇”,而且他说,他会把这个当作家族习俗,要世世代代的传下去。
他的儿子出奇的`聪明,得过世界“奥林匹克”比赛一等奖。“父亲你为什么要跟虫子结下“仇”呢”?儿子在休息的时不解地问,“因为它们咬死了我的庄稼呀”,父亲不以为然的说。“你确定”?儿子一边看《科学实验报告》一边问,“当然了,当时大家都在打农药,而我没有打”,父亲大声说道。
“可是在那辶前,你有了“拔苗助长”的丑名了。也许是因为你拔了它的苗,注意,是连根拔起,只是根没露出来,这样它就吸叫不到营养了,所以才死。”
“……”父亲沉默了。
“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对吧?”
“也对,以前是我没搞清楚……”
从此以后农夫的庄稼是越种越好,当上了村里种稙能手……
今天,我读了《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有趣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又让我在欣赏的过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性子很急的农民,刚插下秧苗,就盼望它们长的很高,他每天到地里什么都不干,就从口袋里掏出尺子量,看看秧苗是不是长高了。一天天过去,秧苗都没有什么变化,他怒火冲天,心想:“秧苗长得实在太慢了,要想个办法让它们长得快些。”想呀想呀,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下了田,把秧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了一点儿,用尺子一量,嘿,秧苗一下子比原来高了许多。他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对儿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田里的秧苗总算长高了不少。”他的儿子带着好奇的心情,连忙跑到田边一看,天啊!青苗全枯萎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忍不住笑这个农民一点种植的常识都没有,苗种下去,要浇水施肥才能长高,而且慢慢的长大,把秧苗拔高,苗的根就受伤了,怎么还能活呢。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选择适当的方法或措施,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观察。这和我们学习的'道理一样,不能一下把所有的知识全学完,文化知识要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千万不能犯《拔苗助长》的错误噢!
这就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拔苗助长”的出处。这一成语至少告诉了人们两方面的道理:第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够认识它,利用它,而不能违背它,改变它,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综观现实中的一些实例,很有拔苗助长的影子:老师布置大量作业,推荐五花八门的辅导资料;家长给子女制造多个奋斗目标,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等等。凭心而论,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往往不那么理想。
第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任何事都有个先后顺序。“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在量的积累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人为地要求发生转变,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宋国有个农夫,靠庄稼为生,每天必须去田里劳作。
有一天,农夫照常上地里去劳作,勤勤恳恳,火红的太阳高高悬挂在上空,得意地炙烤着大地,又没东西遮阳。农夫又热又累,调皮的汗珠一个个地向下滚,全身都湿透了,农夫就坐在田埂上休息:我的禾苗怎么就不往高长?他急得抓耳挠骚,左思右想,可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突然,他想到了:如果我把禾苗拔高??嘻嘻嘻,我真是太聪明了!于是,他高兴地弯下腰,将禾苗全都拔高了,还边拔边说:“庄稼苗呀庄稼苗,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吗?为了你的成长,我浇水,我施肥,你总是不长,我要把你拔高,叫你不长!哼!”拔完后,他气喘嘘嘘地跑回了家,对着家人说:“好消息,今天虽然累坏了我,但是我却帮庄稼苗长高了。”妻子听后问:“那你是怎么帮他长高的啊?”他回答:“拔苗。”“啊?”他儿子说:“爸,看你做了什么傻事!”然后急急忙忙跑到地里,禾苗全都枯死了,儿子伤心的回到家,说:“死了,完了!”农夫一想才知道自己做了傻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都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