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盼过年、爱过年,数着手指头,翻着月份牌,简直就等不到。当山野的风变得凌厉了起来、当小伙伴们的脸蛋带着红润、兴奋地交头接耳着自己的花衣服时,我知道年就要来了。
过年就是乡亲们说的,吃好的。进入腊月,最先吃到的是炸糕,自己家的、亲戚家的、邻居家的,大的、小的、圆的、扁的'、红糖馅的、红豆馅的。家家都打开门帘,白气腾腾往外冒。炸糕的麻油香味在村里此起彼伏、缭绕不散。然后是吃到酸汤葱花拌现压的粉条,粉条白得莹亮,葱花绿得爽心。大人孩子一人呼噜一大碗。团好的粉条子摊放在案板上、竹篦子上,白花花摆满了院子,等冻瓷实了,码放在大缸里。每个人都明白这以后就有管饱的酸菜猪肉炖粉条子吃了。然后是杀猪声,嘹亮而喜庆,大人孩子都从这嘹亮里闻到了肉香。然后是杀猪菜,按说这菜里熬的不是上好的肉,但就是香,现在明白香的原因是铁锅熬菜火候到,肉是纯自然的肉,山药白菜蔓菁都是纯天然的好东西,七大姑八大姨七手八脚把菜切碎了,哗哗推进去,炖在一口大锅里,架起大柴火,熬了大半天,肉有菜味,菜有肉香。就像老夫妻,就像老街坊,是时间的积累之美,是相互包容之香。老少爷们喝一通,嚷一通,歪七扭八醉几个。然后,是腊八粥,我吃它印象不深,深的是奉了妈的命令给各家送粥,东家一碗,西家一碗,近处一碗,远处一碗,哎呀,没完没了,小孩子走路边走边玩,收工回来,满袄襟满裤子的粥。但是妈是不骂的,因为过年了。
我最喜欢过新年,人们在过年时,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放烟花,吃火锅……新年真热闹!
到大年三十,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就该看春晚了。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一家人准时地围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精神集中,口里不时地跟着哼着,手里不时地跟着舞动着。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有相声、小品、唱歌、跳舞、魔术……每一个节目都博得大家的称赞,喝彩,笑声。晚会接近尾声,主持人高呼:“十、九、八……二、一”新的一年开始了。
新年初一,经常是要出去游玩的。我们全家来到了莆田最繁华的`地方——步行街,逛了“地一大道”。然后又去了莆田的名胜之一“凤凰山公园”,走时光隧道、看冰雕、享受美食……玩得不亦乐乎。
初二经常是不出门的,所以只能“窝”在家里,做作业、看电视……
接下来几天,除了初四要过大年。其余几天都要去亲戚家串门,在亲戚家吃吃饭、聚在一起好好玩玩。有时间就相约一起去逛街,挑些新衣服、买些年货……
新年初四也是很热闹的,晚上,边吃饭边看电视。初四晚上的饭是比大年三十还要丰盛的,从6。7点开始一般要吃到8。9点才够。也就是在8点多,许多人家都会放烟花、鞭炮来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那烟花简直是漫天飞舞,把天空点缀的多姿多彩。
新年好玩多多、好看多多,好吃也多多。
排在年味之首就是那一阵阵浓郁的鞭炮味。从地上忽然飞向天空就是那一个个花炮,垂直地飞向天空,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天空中绽放,闪现出一个一个的“小星星”,转眼间又消失在黛蓝色的天空中。它完美地飞跃,完美地落下,完美地展示给我们看,又一颗接替它,在天空中绽开出一朵巨大、闪烁、晶亮的花朵,仿佛花朵上镶满了水钻,又消失了。吸吸空气,里面有氧气夹杂着那股硝烟味,虽不好闻,但是闻着闻着也习惯了,这股硝烟味还真是随处可闻的呢。
年味之二当然要酒香味了,我们这城市虽不酿酒,但是非常钟爱喝酒。在过年这么重大的日子里,喝酒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户户会在过年的前夕准备上好的陈年老酒。在过年时,许多爱藏酒的人都会纷纷打开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也许只有在这种日子了,他们才会收敛自己对酒的吝啬。在过年,不管是会不会喝酒的人的,都得沾沾酒气,这不,喝着喝着倒也能品出些这酒的好了。
饺子味在年味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北方人特别爱在过年时吃饺子。那肥中带瘦的馅,加上些料酒,那味儿真是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再在馅中加入葱、姜、蒜,那滋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蒸煮完后,香味那真是扑鼻而来。一碗醋,一大碗饺子,可能还填不饱肚子哩。吮吮饺子上的醋,一咬开饺子,又会有一股汁混着醋一起流入口腔中。
仔细想想,其实年味很多。都饱含着新年的温馨美好。想象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吃饭,虽有些挤,但是谁都互相夹菜,这种温馨只有在过年才能得到。
又到年底,大街、小巷又飘满年味儿。有年糕的糯味,鞭炮的硝味、春联的墨味……
鞭炮颂
过年,没有鞭炮可不行。鞭炮不但是驱祸纳福的工具,也是一个好玩具:“狗尾草”可谓火树银花,而在深蓝的天幕之上看见一朵朵绚丽鲜艳、红红绿绿的“出水芙蓉”可谓大饱眼福。虽有人短鞭炮曰:“因不冷静而自毁一生。”,道理是有,可鞭炮不是用自己昙花一现的生命制造一条美丽的风景线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吗?牺牲自己,贡献一生,多么可贵的鞭炮精神!
吟对联
就在鞭炮喧天之时,与它旗鼓相当的春联也上市。它们可是“无声更胜有声”,一幅幅各不相同:有的.字迹龙飞凤舞、入木三分;有的笔调行云流水,炉火纯青。一看就使人忍不住要买下几幅这神州大地上独有的文化。“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人们只能在这样的词句中流连,赞叹创造对联的先人的智慧。
送灶官
旧历的廿三——小年,似乎是大年初一的“彩排”。旧社会时,人们给纸像上的灶神嘴巴涂糖,企图粘住这位“管理员”之嘴使他不将家中恶事禀给玉帝,随后烧化纸像,名曰“辞灶”。现在仍有糖贩子,卖糖却只为大家品尝果腹,不再粘灶神嘴。但老人们还会备些糖:脆香坚硬的花生糖,松软弹滑的牛皮糖,甜中带辣的姜糖……这是一个小型糖展览会。
年味儿,年味儿,它那么与众不同,引领我们踏着新年钟声来到新的一年!
又是一年佳节到,空气中开始若有若无地飘起年的味道,相信不少人都会寻找自己眼中的年。
年味或许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绚烂;年味或许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习俗;年味或许是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的守夜;其实,年味不过是家人在一起时的欢笑,不过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年味,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它徘徊于你的心头,却又迟迟不肯出现。在过年之际,贴窗花,放爆竹,贴春联,备年货,当然,过春节怎么能没有众望所归的春节联欢晚会呢?
春晚,大年三十的隆重庆典,它是中国的'新兴传统,不论你在何方,不论你是否和家人一起,春晚,始终是你要看的,最隆重的节目,尽管它节目的槽点,历来为广大群众的饭后闲谈,但它始终是我们的春晚,是远在他乡游子的精神寄托,更是中国人的春节象征。
过年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能使人热泪盈眶。是啊,过年了,不论成功与否,不论人生跌宕起伏,仅仅只是一句过年了,回来就好。
在年里,没有悲伤,更没有痛苦,有的,只是快乐,只是温暖。过年就是全家团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围着火炉唠唠家常,感受家的温暖,当然,无论你是否和家人一起。即便人没有在一起,但心是紧紧的联结的。
就像苏轼的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寻找年味,年味于家中;于心中。
心有意,即团聚。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备坛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熟悉的歌谣再一次从奶奶的嘴里哼唱了出来!
“奶奶,再讲一讲过年习俗呗!”
过年可是有习俗讲究的:“打扫卫生”是要干干净净过大年;“收鞋子”——是不能让“旧年的邪气”挡了“新年的财气、福气、喜气、好运气”;还有一个重要的年俗——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必须摆上包装漂亮的糕点糖果,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甜甜蜜蜜。
可是我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俗活动也是日益更新。以前拜年人们必须面对面说祝福话,发压岁钱。可是现在人们为年俗做了现代化的改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取而代之的是更方便的通过网络、短信、微信等途径来互送祝福,发红包。一条条微信、一个个红包寄托着一缕缕真心的祝愿,向着亲友们表达最真挚的祝愿,这是春节最时髦的一种活动,快捷、方便、时尚又有年味,令人温暖。
传统的年俗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这是过年期间最“响亮”的习俗。漫天的烟花,阵阵的鞭炮声,让年繁华了起来。可是今年习俗变了,因为今年冬天雾霾太严重了,我们为此还曾经停了两天课,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还我们一片蓝天,今年过年政府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今年过年鞭炮声的`确小了,但浓浓的年味依然洋溢在人们的笑脸上,流淌在人们的祝福声中。
伟大的“年”,伟大的春节,为我们带来的太多太多,珍惜着一切吧,好好过年,好好寻找年味,只要你肯,那最浓的情意与最真的年味都将扑面而来!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什么?”我心中充满了疑惑,爷爷说年味是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奶奶说年味是全家一起吃丰盛的团圆饭,爸爸说年味是小时候吃的东西,妈妈说年味是准备年货守更待岁……可我仍不明白年味到底是什么东西,但非遗馆的年货节让我终于茅塞顿开,同时也品尝了长辈们心心念念的“桐乡味道”。
在非遗馆的年糕比赛场地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打年糕的师傅们先把糯米粉在锅中蒸熟,再把蒸好的`糯米粉放入打年糕的石臼中,然后一个人抡起木槌重重地砸了下去,年糕粉中间立刻出现了一个大坑,另一个人沾了点水,把年糕翻了个个儿,“咚”的一声,槌子又落了下来。大家围在石臼边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轮到爸爸时,他学着师傅们的样子,把槌子举得高高的,用力往下砸,年糕变得扁扁的,爸爸使出吃奶的力气一槌槌地敲打在黏黏糊糊的年糕上,等到捶得差不多时,师傅们就把年糕切成了一块块小年糕,再印上漂亮的图案,年糕就大功告成了。
打完年糕,我又观看了制作划雪糕。先把面粉均匀地撒进模具中,把事先刻制好的图案印在面粉上并用小锤子轻轻地敲打几下固定住形状,再小心翼翼地拿开模具,再把一个个成型的划雪糕放进蒸笼。我们便眼巴巴地等待着热腾腾的划雪糕出炉,好一饱口福。终于等到它出炉了,软软的划雪糕放入口中,真是美味极了。
在年货节上,引人注目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做糖人,制作大汤圆,胡峰窟等等,让人见了口水直流三千尺。
年味有很多,关键是要花时间去寻找,今天这一行让我找到了不少年味。
家乡的年味是有味道的,是那种流传千古的期望,是那种承载了千年底蕴的年味。走进年味,就是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方法。我喜欢年味,就像喜欢中国历史一样。年味,携带着无尽美好的祝愿和暖意,让人情不自禁的爱上这浓浓的年味。而只有走进年味,置身于年味之中,才能感受到传统而细腻的爱。
站在年前的街上,热闹而又喧哗的街上人人都在争买年货,每个人的脸上都溢满了舒心的笑容……
终于,我看到了我最爱的几种有浓浓年味的食品:腊肠和年糕,哦,还有鱼。
腊肠:腊肠的制作过程有点复杂,我也不会做。但,制好的腊肠非常的好看,也非常美味。上好的腊肠鲜艳无比,红白相间,白的晶莹几近透明;红的艳丽,是那种不能用画笔填充的颜色,是属于喜庆中国年的颜色。腊肠的`味道很浓,有些甜,但更多的是咸香,肉质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很有嚼劲。这年味应是厚重的,像一段历史,更像一本厚重的古典文学。
年糕:年糕是用好的江米制成。得经过千锤百炼,才可以成为美味的年糕。真正的年糕虽粘但不让人难以下咽,而且还有一丝淡淡的稻米香和点点甜甜的味道。它的颜色一般以白为主,也有淡青色的,淡青色的里面加了艾草,有一种清新的田园草木香。着年味应该是清雅绵长的,像一首诗,也像一朵田间的花。鱼:鱼是白搭的,可以做清蒸鱼、糖醋鱼、蒜爆鱼、鲜鱼汤……等等。无论哪种都好吃。清蒸鱼,嫩!糖醋鱼,香!蒜爆鱼,酥!鱼汤,鲜!……这年味是缤纷的,像现在的世界,也像我的生活。
走进年味,才能感受到它的内涵和意义;走进年味,才能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年味,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