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会让你感激不尽,有的会让你厌恶躲避,有的会让你万分无奈……但有这么一个人,让我无比敬佩。
他是一位老者,六七十岁,头发花白,脸上千沟万壑,手上青筋凸起,显得十分苍老。他总是站在离洋澜小学最近的红绿灯路口,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一旦有人闯红灯,或是交通不顺畅的时候,他就吹响口哨,混乱的交通顿时变得通畅起来。
一次上学的时候,他又在工作。这时,一个“低头族”一边看手机,一边过马路。老爷爷不断提醒他:“孩子!你这样过马路很危险,快放下手机!”可那个年轻人像着了魔似的,完全沉浸在手机里,似乎什么话都听不见。突然,一辆车像脱缰的马冲了过来,老爷爷拼命地打手势,吹口哨。司机猛踩刹车,可已经来不及了!车笔直地向年轻人冲了过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老爷爷飞快地向前几步,用力地把年轻人拽到路边。年轻人这才从梦中醒来,连声向老爷爷道谢:“谢谢您!谢谢您!要不是您,我早就躺地下了。您的恩德我记住了。”说着,他还从口袋里掏出几百块钱,要感谢老爷爷。听到这话,老爷爷刚舒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严肃地说:“这钱我肯定不能要,我救你是应该的,谁会见死不救呢?这是做人的良心!”老爷爷把钱塞回年轻人的口袋,继续说:“以后过马路的时候,千万不要再玩手机了,这样十分危险,记住我的话,快回去吧!”
从此以后,老爷爷在我心中的形象愈加高大了。他义务指挥交通,却不图回报,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个阴天的下午,我急促地往家赶,眼看着就要下雨了。
不一会儿,就飘起了小雨,路上的行人不多,都撑着伞缓慢的走着,生怕雨水溅到自己的鞋子上。我远远地看到一个橘红色的身影——那是一个清洁工,一个中年妇女,拿着一把大竹扫帚,正在扫落叶,连雨衣都不穿,雨水将她的裤脚淋湿,风把她的衣角吹得猎猎作响。
我好奇的上前去问:“阿姨您怎么还不回家呢?”
她抬起头,我这才看清——干裂的嘴唇已微微发白,鼻尖滑落了几滴雨水,眼睛布满血丝,头巾包裹着凌乱的头发,年纪大概五十岁左右。
她看到我先是一怔,然后将一缕头发到别耳后,回答我:
“唉,秋天了,叶子落得快,一会不扫就满地都是。这棵树下正好是一个下水道,下水道很容易被落叶堵住,要是真的那样可就麻烦了,本来就有很多人往井盖里扔垃圾,下水道已经不通顺了。”
“那您扫完了也快回家吧。”我便与她告别。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不随便往井盖里扔垃圾,人人要是都能为清洁工考虑的话,他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一直以来,人们总是瞧不起清洁工,我不努力学习,妈妈有时也生气地对我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去扫大街”可我觉得,他们也很了不起,若我们的城市没有清洁工,还会是这么美丽吗?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个橘红色的身影。
我最敬佩的人便是默默无闻却又任劳任怨的清洁工。
瞧,他又在认真的看书了,他眉头皱得紧紧的,架着一副眼镜,像一位博士似的。看着看着,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张开大大的嘴巴,露出洁白的牙齿。这就是我们班公认的“智多星”——冯骁。
他十分爱看课外书,而且知识十分渊博。有一次,上社会课。社会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当我们还在苦思幂想时,他已经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手,自信地说:“是黄海!”我们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社会老师欣慰地笑了笑,问道:“你知道黄海在哪吗?”他不假思索地说:“黄海是青岛的那片海!”我们十分惊讶,不知道他是从哪知道的。社会老师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开心地说:对了!请坐下。”我顿时被他那渊博的知识,灵活的运用,极好的记忆力惊呆了。说明他看过书后不是白看,也不像我一样囫囵吞枣,只明白大致意思,他对他看过的知识可以说是过目不忘。这样的一位“博士”,我怎能不佩服他?怎能不赞叹他?
他有一个绰号,叫“故事大王”。你一听,便知道他很会讲故事,没错,说他是“故事大王”一点儿都不夸张。有一次上品德课,讲完了课,还有一点时间,老师便让我们讲故事。冯骁要讲,老师同意了。他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大人国和小人国》。他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我们听得入迷,仿佛沉浸在童话故事中了。突然,他一加速,有感情地把十分紧急的.情况展现了出来,全班也都制造了紧张的气氛。他讲完了,获得同学们一片掌声。
看,他又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了,声情并茂,又赢得我们一片掌声。这就是博览群书的冯骁,这就是“故事大王”冯骁,这也是我佩服的冯骁。
写下这个题目,后颈像是掠过一程战栗。要知道“敬佩”这词平日是不常用的。况且人家敬佩的,都是那些卓有功勋的伟人,而我吧,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竟如此敬佩这样一个人,一个极为普通的人。
这个人,常梳个高马尾,前额光洁,也没有一丝的乱发。一副黑框眼镜稳稳地坐在鼻梁上,镜片下的眼瞳闪着光,威严得叫人不敢直视。
我和这个人在同一个班。刚开学时,我是在掌声和赞赏声中认识她的。她算是个博学者,对古文、对历史都颇有了解。这反倒引起了我对她的不良印象,因为在我的认识中,大部分博学者都是“眼窝深陷,长须飘摆”的形象,都架子甚高且待人冷漠。而她呢,她既无什么深陷的眼窝,也没有飘逸的胡子。她待人平和亲近的态度,将我完完全全地折服了。
要说她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可简单地概括为一个字“真”,真实的真,真诚的真。
她笑,笑得畅快。听了个小笑话或故事,她常是嘴角咧起,笑声不断甚至不顾形象。
她哭,哭得也深情。运动会上,她满怀信心地报了自己最擅长的`跳绳项目,却因意外而发挥失常。我们都劝她别在意,她抿着唇,像安慰我们似的笑笑。后来的总结会上,她终于压抑不住情绪而泣不成声。在所有同学面前,她站起来,抽噎声在教室里蔓延,她用断断续续的话语,坦言自己内心的惭愧和遗憾。我看着她红肿的双眼,不禁感慨万千。我见过太多女孩子哭,哭得娇弱如梨花带雨。而她的哭泣,是不做作的,满含对集体的赤诚与责任。
她这样的人,见多识广却谦逊有礼;她这样的人,心思缜密又赤诚坦荡。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书架上,《李清照全集》犹如一块玉,泛着湿润的光。宋朝的那位女词人,在萧瑟的秋日里,斟一杯记忆的酒,于窗下独酌,昂首北望,大宋昔日的繁华已然湮没,留下的只是破碎的旧梦在苟延残喘。
犹记当年,你花期初至,盈盈双八,大好年华。这一年,是你命运转变的伊始,你轻挥墨笔,一曲《如梦令》,举国皆惊。
我佩服你的身藏文墨,我羡慕你的腹有读书,我也惋惜你的婚姻。赵明诚,你一生的挚爱!夫唱妇随何其美好,比翼双飞何其甜蜜,举案齐眉更是羡煞旁人。不幸明诚早逝,睹物思人的你不仅要面对整理丈夫遗作的哀伤,还要在那烽烟四起的年代颠沛流离,一个女子,又是何其困苦,何其艰辛!
我敬佩你,一介红颜,却能像杜甫一样“位卑不敢忘忧国”。面对被金兵践踏的家国,你满腔悲愤,将一腔爱国情怀寄于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你,靖康的遗民,词坛的`圣人!你遥望故国山河,感叹“江山留与后人愁”;你思念丈夫,轻嗔“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你翻看旧物流年,低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一代才女,千古词后。你,守望着家园,守望着山河,以一个词人的身份,用文字为批判之器,气壮山河!
你,让偏安江南的南渡宋廷汗颜;你,让无数只知打扮的红颜自愧;你,让身为晚辈的我万分敬佩;你,守望着的不仅是儿女私情,更是家国大爱!
宋朝的这位女词人——李清照,在萧瑟的秋日里,斟一杯记忆的酒,于窗下独酌,含泪昂首,酒入愁肠,化作山河泪。
有些鸟儿注定是无法被困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耀眼。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就是一只注定无法被肖申克监狱困住的“鸟儿”。
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妻子及其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也就意味着他将要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
安迪初入监狱时,表现得总与他人格格不入。虽然他被监狱困住了身体,但他始终渴望自由。在无法获得身体自由的日子里,安迪始终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他会把监狱的院子当作公园,悠闲地漫步其中;会送口琴给瑞德,夜深人静之时聆听悠扬而轻微的口琴声。
后来,安迪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银行家的身份,用合理纳税的名义认识了许多狱警,还接近了监狱长,并得到了他的信任,为自己的越狱打算争取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越狱的过程充满坎坷。将近一个月的单独囚禁、“三姐妹”的欺凌、汤米的意外身亡,但这些都无法浇灭他渴望自由的'火花。原本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安迪抓住了每一次细小的火光,最终实现了他渴慕已久的自由。
正如影片中所言,在你内心深处,是他们夺不走、摸不到的只属于你一个人的希望。正是因为对自由的无限希望,安迪凭借他的冷静、平和、智慧以及信念,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最漂亮的无罪辩护。
安迪是肖申克监狱中的一束光,指引通往自由的方向。他又何尝不是我生活中的一束光,坚定地遵循自己的内心,不屈服强权,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这样的人,怎能不让我心生敬佩?
虽然安迪是个电影中虚构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并指引我继续前行在通往心灵自由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