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有一种奇特的风俗活动,每年春节,我们家都会举办,这个活动就是请火姑娘。
请火姑娘可讲究了,只有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才能请到,在别的时间段,是请不来火姑娘的。
请火姑娘的篇
春节是在农历初一,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大年三十晚上12点睡可大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春节。春节说的篇
我还在睡梦中,一阵鼓声伴着人们“嘿嘿”的喊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一年一度的它终于如约而至。
今天便是端午节了。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在我的家乡,人们在这天里都会划龙舟·包粽子·放孔明灯·带香包·放烟花等等。
我刚把目光集中到那桌上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陷上,就被破门而入的小伙伴将我拉到楼下去。
更多小伙伴在等我呢!我还一脸茫然,就被小伙伴拉着就跑,他们洋溢着笑脸,嘴里不停吐露着:“快跑”。在路上,我们还遇见了敲锣打鼓的游行部队在马路上整齐划一地走着。他们带我来到大桥上,当时人海如潮水般涌入,我们被围的水泄不通,不过我是奋力地挪移到了栏杆边。桥下有五条龙舟,旁边还有个大鼓,真是壮观。
随着时间的挪移,一声鼓声震耳欲聋。龙舟比赛开始了!虽然每个龙舟的外形不同,但前面的龙头都显得霸气威武,气壮山河。五条龙舟差距不大,而队员们却不相上下卖力的划着。随着比赛越发激烈,人们的喊声也越来越高,有的'人惊天动地的喊着加油,有的人窃窃私语在讨论花落谁家……
下午,千门万户都在包粽子,站在阳台上,都能闻到大街小巷的粽子味。我们家的馅料非常丰富,一眼望去,就深深扯着了我的眼球,不禁令我垂涎欲滴且眼花缭乱:有肉馅·红豆馅·板栗陷·咸鸭蛋陷,更甚至还有包含上面四种材料为一体的精华之棕。我的奶奶把一个大叶片叠成一个甜筒状,就往里面放酱汁糯米及各种馅料,转几圈,像变,魔术似的,打个结,粽子就完成了。
晚上,我手挂着香包,吃着粽子去卓望山广场散步,粽子中酱汁·馅料·糯米的灵魂搭配在我口中四溢,唇齿留香。
这时,上空传来一阵响声,许多五彩斑斓的烟花纷纷绽放开来,犹如一朵朵鲜艳美丽的花朵欣然怒放。烟花过后,天空又升起千万盏孔明灯,如天上的繁星般璀璨夺目,简直是美妙绝伦。
端午节在龙舟比赛的高呼声中、在棕香中、在明灯中完美落下了帷幕……如上,便是我家乡的端午。
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就做好粽子。先要准备粽子的馅子,馅子各种各样,有花生馅的,红枣馅的,菜馅的,肉馅的;要准备好芭蕉叶子,洗净叶片,并将它剪成匀称的`叶条。妈妈将糯米蒸熟,将芭蕉叶一卷,放入熟透的糯米饭,用手稍微一压就粘在一起,拿出花生红枣菜肉馅儿按入饭团里面,随后缠成一个菱形,用丝线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妈妈的手中诞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来就可食用了。撕开叶片,里面露出白白的饭团,还可隐约看到馅儿的微红。此时的粽子,不但有饭团的味道,还夹杂着芭蕉叶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凉还带点微微的甘甜,是饭后最好不过的点心。
端午节的早晨,爸爸要趁早去砍那些还挂着晶莹露珠的艾叶,选出鲜绿的艾叶,挂在门楣上。爸爸说,艾叶越绿,它的气味就越浓郁,就越能清新空气。端午节那天,屋子里弥漫着奇特的清香。妈妈说待艾叶干了,可以用开水泡了喝,那样可驱五毒,治百病。每次端午过后,妈妈就泡一壶,让全家分着喝。艾叶水虽良药苦口,可苦涩得难以下咽,在妈妈面前勉强喝一口,妈妈一转身我就吐出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八月十五,无数诗人留下思念;八月十五,无数诗人写下名句。八月十五,就是中秋。
那年中秋的下午,来到奶奶家。踏入房门,奶奶正做着月饼。奶奶将小团馅料放入压扁的小团面团里,包成了一个球形,再用模具压出花纹,月饼就做完了。一个,两个,三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月饼出现在盘子中央。看着,我也和奶奶一起做着月饼。“蛋黄馅的、红豆馅的、五仁的'、莲蓉的……”奶奶自言自语着。“哎,豆沙呢?豆沙去哪儿了?”小弟听见了,从屋里探出头来,脸上一副心虚的笑容,嘴边……哎,那是……豆沙?”你竟然偷吃!”小弟吐了吐舌头,跑走了。
奶奶将月饼放入了预热好的烤箱,每五分钟涂一层蛋液。“叮!”反复几次后,烤箱发出声音,奶奶把月饼拿出来,香气立刻四散开来,布满了房间。
晚上吃过饭,我们坐在窗边。天上的圆月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月光洒在了湖面,洒在了树上,中秋节特有的美好,像月光,洒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大家围坐在桌旁,桌上摆着下午做的各个口味的月饼。咬下一个豆沙馅的月饼,月饼皮中间夹杂着豆沙,甜美的味道在舌头上跳着芭蕾。软软的甜甜的,一使劲,它才不情愿地从你的牙上脱落。咽下去,那独特的味道回荡在你的嘴里,让人忍不住还想再吃几个。朦胧的月光下,奶奶给小弟讲起了故事。
相传,后羿娶了一个叫嫦娥的妻子。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王母娘娘赐他两颗药,吃一颗,可以长生不老,吃两颗,可以成仙。后羿将药交给嫦娥保管,却被徒弟看见了。三天后,后羿去打猎,徒弟装病留了下来,拿着刀逼嫦娥交出药,一急之下,嫦娥将药全部吞下,身体离开地面,飘向月亮,成了仙。
望着月亮,吃着月饼,千古流传的中秋节!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
芝麻汤圆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杨介梵
在老杭州人的观念中,吃完年夜饭,必做的肯定是第二天的早饭——汤圆啦!
听外婆跟我说,做汤圆老有讲究了。外婆说,她那时候啊,根本没有电动磨粉机,得先拿着黑芝麻,去邻居家借用石磨,使用浑身力气转一圈又一圈,才能将芝麻磨成芝麻粉。当然这是在准备年夜饭吃食前就应该做的了。
准备好芝麻粉,接下来就是把大锅烧热,把猪油、芝麻粉与白糖一股脑儿全倒进去翻炒,直到将其炒成糊状,再关火盛出,放在一边晾凉。这就是馅儿了。
等晾凉后,把馅儿搓成一个约山核桃大小的圆球,再在事先准备好的竹匾上倒上糯米粉。接着,把黑芝麻球放在匾里不断顺时针及逆时针晃动,抖动,等到“黑脸大汉”穿上了“银装”,一颗颗雪白的汤圆就做好了。这个过程相当讲究,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技巧,一般都是由“老师傅”——太奶奶来完成。
另外,这做汤圆的.时间也大有讲究。照规矩,在年夜饭以后,大家围坐一圈,一起动手搓馅,由“老师傅”负责“擂”汤圆,所以这种汤圆也被称为“擂大”。做汤圆必须在午夜前完成,用做第二天一早全家的早餐,大概是寓意一年团团圆圆吧。
做好的汤圆静置一夜,第二天大家起来煮着吃,满口美味和心意。
杭州人过年就是这样,不仅与众不同,还极有特色。你说呢?
在我老家陕西那里,过年会举行社火活动。
一次,我回老家过年,就看到了社火。
那天,听到外面锣鼓喧天,人们就知道社火队来了。
孩子们、大人们、老人们都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出门看社火。
道路两旁,观者如堵。我睁大了眼睛,踮起了脚尖,探出了脑袋,张望着,满怀期待地等着社火队的到来。
锣鼓声越来越响,社火队一边表演一边向我们走来。有扭秧歌的,有划旱船的,有舞龙舞狮的……当然了,还有敲锣打鼓的。场面十分热闹。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踩高跷和抬阁。高跷演员们踩着四尺多高的木棍,表演着各种动作,时而挥舞着衣袖,时而时而旋转着身子,时而又扭动着腰肢,如履平地般,全然忘却了脚下的两根木棍。
而抬阁是有两三个人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一个人用几根棍子居然抬起了两三个人,还能游行一圈而不倒。这实在让人称奇,我看得两眼发直,忍不住鼓起了掌。
妈妈告诉我:“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见父亲闯了大祸,十分难过。于是他填平了九州大裂缝。黄帝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了社神。
那时有瘟疫鬼到处散播瘟疫,但他怕响器烟火,这就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还有人说社火是苗庄王率军乔装打扮逃离琐阳城时流传下来的。”
社火队渐渐远去,我的眼睛久久跟随着他们的.背影。社火年年都演,人们也年年都看。无论将来怎么发展,社火的热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对家乡陕西来说都是永存的。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民谣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节这天华夏很多地方会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国爱国诗人,由于国家破败,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自杀的那条江边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学会了包粽子。
刚到外婆家时,外婆正在包粽子。粽叶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小盆里。她要包的是小脚粽,顾名思义,小脚粽形状如三寸金莲,顶儿尖尖,脚跟儿圆圆。她先用手指将粽叶窝出一个凹槽来,裹成一个漏斗状,裹紧一点,把米倒进去,封顶,再取了另外一片粽叶对着雏形一裹,最后用绳子包扎。外婆娴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见外婆做出了一个粽子,我便也兴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试一试,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窝出一个槽,把糯米倒进去。就在这时,“哗啦”粽叶里的糯米全都撒了出来,下面的口子开了,糯米就顺着这个口子洒了下来。再看外婆,她已经又包好两个了。尽管心急但也不是办法,只得虚心请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诉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会散。”听到外婆的指导,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试了一次。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没有再漏了,篇
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关于除夕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到岁末它就会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声响和红光。于是到了那天,大家就点燃鞭炮,门上贴上了春联,把年给吓跑了。这就是过年的来历。
我是上海人,记忆中每到春节的时候,大街上行人开始了,大人们都张罗着买年货,我和妹妹就负责贴福字,写春联。到了除夕晚上,全家围着圆桌开开心心地吃起了团圆饭。满满一大桌的美味佳肴,有让人口水直流的白切鸡,有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我爱吃的桂花糖藕,最馋人的是桌子中间滚烫的“全家福”,其实“全家福”就是一个大砂锅,里面有蛋饺、肉片、冬笋。鱼丸、熏鱼等等,看得我垂涎欲滴。我们把菜吃得干干净净,尤其是爸爸,他的肚子最能装,已经圆溜溜了还在大快朵颐。我们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小孩子还能拿到压岁钱。这些就是我记忆中过年的样子。
过年除了吃团圆饭,各地过年时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北方人过年要吃饺子,广东人过年要说‘恭喜发财’,南方人过年吃年糕,那我们就吃汤圆啦!
奶奶教我们包汤圆,她一手拿着皮,一手拿着一把勺子,小心翼翼地从瓶子里挖出一点芝麻,放在了皮子的中央,慢慢地包起来,搓圆,一个可爱又小巧的小汤圆就做好啦!于是,我们也开始学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可是我们包的汤圆简直不忍直视。奶奶就轻声指导我们:“这里芝麻少放一点。这里皮子包紧一点。”吃着我们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心里像被灌了蜜一样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