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和李亚旋一家吃饭时得知她星期二要去天津玩,爸爸说你想去的话也可以自己跟他们一家一起去。我犹豫了,我想假如我自己去,父母又不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同,想要东西也不好意思张口。更不敢撒娇了,不过我再想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带我出去,这样我的暑假生活就变得枯燥无味,于是反复考虑后还是勇敢的说自己打算去,接下来我开始准备外出的东西,我们去了银座商场买了在火车上吃的东西,有方便面、火腿、果汁、还有面包等,我喜欢的爸爸妈妈尽量满足了我的愿望。7月21日终于来了,我兴冲冲的背上妈妈为我准备的旅行包,带上钱包和妈妈的手机,嘿!真的变成了一个大姑娘,要远行的样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
匆匆吃过午饭,坐上车到了火车站,看到火车站上的人很多,有背着大包旅行的,有的提着拉杆出差办事,有的背着被褥外出打工的………我看到这些有点失望时,这是却看到爸爸来了,说要送我进站,因为我们买的车没有座,或许爸爸是担心吧!我们顺利地进了站,火车缓缓地开过来,我们很快地上了车,车上人很多,非常拥挤,李叔便忙着给我们找座位,我和爸爸挥辉手,火车载着我的向往驶向远方………。我要去远行,去挑战自己,锻炼
8岁时,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同学们一起去上海参加迪士尼夏令营。
刚上火车,我还和伙伴们一起玩,欢笑声响彻两节车厢。到了晚上,我们被老师“赶”上了床。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中铺上,开始有一些想家了。我突然想起,自己上车后还没给妈妈打电话呢!也不知道他们吃晚饭了吗?会不会想我。想着想着,突然觉得四周气温骤降,我觉得有些冷,就缩了缩身子,用被子死死捂住脑袋。心里默念着:快睡着呀快睡着。
好不容易进入半睡半醒的朦胧状态,火车上的广播响了,里面传来一个温和的女声,“亲爱的旅客朋友,你们好,欢迎乘坐本次列车,请各位看管好财物,谨防被盗……”我一听,马上从半梦游状态中惊醒。我伸手一摸钱包,还好,钱还在。我心里好像有一只受惊的小兔子,又蹦又跳,我在心里默念道:“我的天,我带了300多块钱,千万不要被小偷给偷走了……”还没念完,“滴”的一声,灯灭了,车厢顿时变得黑乎乎的。"小偷不会趁黑打劫吧?"我越想越害怕,急忙侧起身子,点开手表,借着手表昏暗的光线,不停地安慰自己,“加油,平时你胆子不是挺大的吗?明天五点钟就要起床,快睡觉……”我慢慢地睡着了。
第二天,我们住进了上海宾馆。我和同学尹舒雯住在一个房间,晚上毫无睡意,叽里呱啦讲起了小话。突然,我发现门口像是站着一个人。“嘘!老师查房了,赶紧上床睡觉!”我和尹舒雯对视一眼,各自迅速钻进被子,被吓睡着了。早上醒来才知道,老师压根就没查过房,我们看到的那个“人”,其实是一件挂在走廊上晾晒的衣服。
上海夏令营时,我们去了迪士尼,好玩极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还能笑出声来。通过夏令营,我学会了独立,能自己洗衣服,自己收拾东西,自己照顾自己。这些,就是我第一次远行的最大收获。
人生在世,一定要远行一程。走出狭小的四方天地,看遍山水一程、风雪一更的自然山水,感触世间的人情往来、人间冷暖,从而思考自身,自我成长。只有远行万里的人,才能有故事。
只有远行者,才能了解真实的世界,寻找世间真谛。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中的知识是理论性的,现实中应用的效果却大有不同。只有远行,看到更广阔的天地,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中国共产党远行万里,从读书上海到农村根据地井冈山,过渡河,翻雪山。在长征途中,认识到了苏联“城市包围农村”路线的不适用性,而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路线。正是中共党在远行中探索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检验了知识的适应性,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路径。远行,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探寻到真实的现实,才能将我们自身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价值,书写下实用真实的故事。
只有远行者才能感知世间冷暖,拥有开放的格局与胸怀。若不远行,我们就无法跳出自身视角的局限,拘泥于自身的或喜或悲,或得或失。这样写出的故事,不能称之为故事,因为这不过是个人生活的自我感伤,是无法给他人带来启迪与引领的。杜甫从长安远行至蜀地,一路上目睹了世间百姓的漂泊痛苦,生活冷暖,挥笔写下三吏,震撼世人,启迪后世,开创了诗史在中华文化中磅礴的一页。杜甫在远行中跳出了个人仕途的失意,而是将眼界投向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与百姓之心共鸣,才写下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故事。可见,远行让我们不仅仅再执着于个人的伤痛,而是与千万在命运中彷徨挣扎的人们共鸣,给予相互砥砺前行的勇气,写下温暖人心的故事。
远行者不仅仅是了解、感知,更是在路途中锤炼自己的人格与精神。远行的意义不在于走过了万里的征程,而是在于远行中对自己成长的启迪与升华,这样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敦煌女儿樊锦诗跨千里到西北的荒漠戈壁之中,热爱上了修复文物的工作,找到传承文物为己任的人生价值。在艰苦的远行途中,更磨练了她坚韧顽强,甘于奉献的品格精神,最终在文物保护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人格品质的体现,不经过远行,不经过磨练,没有灵魂的震撼,没有成长的艰辛,又怎么知道真正的热爱,实现如愿的人生价值,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远行是挑战,是发现。只有用脚步丈量过世间的寸寸大地,用双眼看遍人间的喜怒哀乐,用心灵去感受生命的温度,才能写下真实的温情、真实的、自己的故事。
我想远行,我期待了很久很久。
我想远行,去领略一次远离尘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由之旅。
我想乘一叶扁舟漂荡于浩浩江面上,伸出手臂就能够捞着月亮;我想在黑夜里乘一列快车,去远方寻觅那些古老的传说;我想戴一顶沾满露水的小草帽,牵一只洁白的小羊,漫步在无边草原上;我想置身于一个大森林里,踩着松软的落叶,嗅着无边的木叶香气,与鸟儿对话,与蝴蝶共舞;我想去一处有飞流急瀑的地方,看流水如何撞击坚硬的岩石,在喧哗的水声中,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我想远行,去领略一下超越空间、漫溯历史时空的旅行。
我想漫步在战国的断壁残垣之中,看一看昔日的战火是如何肆虐蔓延,体味百姓的疾苦;我想体验一下五柳先生悠然淡泊的生活,先采菊东篱下,然后缘溪而行,忘路之远近;我想伫立在南北朝的郊外,看一看笼罩在烟雨中的四百八十寺,看一看客栈前迎风招展的酒旗;我想流连在唐朝繁华的集市,挑选一款绫罗制成的衣裳,佩戴一块古朴的玉饰,亲自看一看皇宫大殿歌舞升平的景象;我想走进李煜那栽满梧桐的院落,问一问醉卧阑干的他究竟还有多少忧愁不曾吐露;我还想静静地坐在南宋的城墙头,出神地望着南飞的大雁,东去的流水,看一看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的韵致,看一看亭台楼阁怎样被堆烟的杨柳重重封锁……
我想远行,去领略一段书香浓郁、含英咀华的文化之旅。
我置身于古老的私塾中,传入耳畔的是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诵读声和老先生抑扬顿挫的领读声。我的思绪便也沉浸在这字里行间,体味“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良辰美景,体会“遍野绿,嬉游醉眼,莫负青春”的真心劝诫,感悟“不止此恨,此恨自滋生”的铭心刻骨的情感,体会“伤心罪恶踏青云,爱恨怎权衡”的迷茫心情,解读“仙人尚且困轮回,何须惧前程”的怅惘之意……
我想远行,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而迈开自己的脚步……
在人生路上,有无数次远行,心灵的远行则是最能抒发你内心的情感。心灵的远行,让我回想起过往动人的一幕,而这一幕则令我深深难忘。
一个一陰一雨天,雨天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地向下落。“叮叮”放学铃声响起,一大群同学都欢乐地叫着,似乎一点儿都不受天气的影响,一个个扑进父母的怀里,在父母的呵护下回家。而父母没来的又忘带伞的,则一个个站在屋檐下徘徊。我,站在屋檐下,等待着父亲的到来,可左等右等,却依旧没有踪迹。我旁边的一个小男孩似乎等不住了,开始抱怨起他爷爷。就在这时,一个年过七旬的老爷爷迈着艰难的步伐,颤颤巍巍地朝那个小男孩走去。那个小男孩看见老爷爷,立马过去说道:“怎么这么久才来接我,真是的!”听着小男孩的话语,老爷爷只是笑笑,并未说什么,叫小男孩和他回家。
老爷爷紧紧地拉住小男孩的小手,朝风雨中走去。可是,天似乎与人们作对,风刮得很大了,耳边都能听见“呼一呼”的声响;雨下得更大,如一盆水直接泼洒下来。我看着那个老爷爷和小男孩,那个老爷爷见风雨愈大,将那一把唯一的雨伞倾向小男孩那边,而自己,却暴露在无遮拦天空下,承受着雨无情的“捶打”。而那个小男孩在伞的遮蔽下安然无恙,甚至连一点雨水都未沾上。而老爷爷的左半边身一子已经湿一透了。
我不惊看呆了,这就是一爱一,这就是亲情啊!突然,我看见了父亲的身影,他背上已经湿一透,喘着气,对我说:“爸爸今天有事,来晚了,对不起!”我看着爸爸,心里似乎有一块石头压在那似的,眼睛里有些泪水在打转……
回到家后,我不禁又想起了爷孙俩的背影,在大雨下缓缓地走着,还有那把斜向孙儿的大伞,久久在我心头挥之不去。那一场大雨,不但洗刷了世间的尘埃,更洗净了我心中那份理所当然的想法,让我明白,父母长辈对我无私的一爱一,也需要我用一爱一去回报。
这一次的经历,我的心灵似乎做了一次远行,而在路上,看见了不少美丽的风景,更明白了要感恩。
心灵的远行,让我们的心灵洁净,更加高尚。让我们怀有一份感恩万物的心,去感谢这世间的一切吧!
读书,是心灵的播种和收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精神追求者的宠物。因为读书不仅有休闲的雅趣,更是一种灵魂的境化、心智的感悟,是一种从感官到心灵的高度享受。如同阳春三月的踏青郊游,亦如仲秋九月的开镰收割,或者是隆冬季节里与久违朋友围坐火炉边娓娓叙谈。一个爱读书的人,对于书的感情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自有衷情动人心”。
读书,使心胸归于安静与淡泊,使生命超然于物外。读一本好书的欲望常常于不经意间悄然袭上心头,犹如饥饿时的美味之香,又如一声轰轰烈烈的爱恋,使你欲舍不和欲罢不能。读书的时候不必怀揣心事,意兴阑珊,也无须贪多求快,恨不能一口气读尽天下书,期望一夜间学富五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养工夫兴味长,未晓不晓先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正是其中令人咀嚼的道理。
读书,实际上也是在读朋友。与那些相熟的或陌生的朋友相聚一起,作一次精神的聚餐。当我们沉浸书中,便有朋自书中来,悲愤的屈原,狂放的李白,忧郁的曹雪芹,幽默的马克·吐温,他们从书中走来,引导我们穿过喧嚣浮躁的尘世,为我们接通那通向智慧与哲理光芒的精神电波。如钟子期弹奏《高山流水》如泣如诉中,蓦然回首,俞伯牙就默坐身旁,于是便展开思想的对话、灵魂的共舞。古人有以文会友。面对一本好书,共叙自己的心灵感受,毫不掩饰自己的真知灼见,纵使自己的读书体验不够深刻,却能借此吸引更幽邃细致的思想灵光。
读书,不仅要择书而读,更要择人而读。说到底,要因人而读。会读书的人,从书中吸取精华来完善自我;不会读书的人,从书中挑选一些邪恶的片段来腐蚀自己的灵魂。读书时要用心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心态,同时,读者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调的高度不够,只能欣赏作品的表层美;调的高度过高,你跳跃灵动的思想,便被创作者的思想所攫取,而失去自己的审美尺度。保持平和适度的心态去读书,才是最佳的读书方法。
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的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因为它会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你活出人生的大境界。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般蹀躞,以此为归。——题记
近段时间临近模考,畅游书海中,不可谓苦也。于是,在短暂假日,搭亲戚便车,赴敦煌一趟。拉上父母,便是一个假日。
我站立在下车后的泞路上,独自走向前很远很远,确定了一个静地,静坐闭目,任劲风扑打在我脸上,
呼呼朔风下,我心里却响起童谣,只不过带了个布绒玩具。于是我大悟,我的心想回倾半刻,追回去已逝的昔日。
我告诉它,这是不可能的。人的长大如蝉脱壳,只能向前,即使是万劫不复的死胡同。从前自己以皇子自居,享尽舒华,但长大后,随着弟弟出生,我与家人和整个社会间仿佛蒙上厚蔽,都不复往日。
我不祈求父母会背着我说笑生趣地登山;不乞求自己会引起他们注视;不企盼自己的作业被细细翻阅。只看着那一摞摞的书发呆。末了我做出抉择,苦读诗经,修行大道。初时我曾生过放弃的念头,《种树郭橐驼转》难到逐字查典,一篇通看竟耗时三天,但久之,习以为常,我必须做下去,为的是让人能回眸时瞟我一眼。
师从余秋雨。将他的书系比重于教科书,一遍遍看,阅读量终超他人之和,各种大赛奖项也成探囊取物……
这是学习的。意义吗?让我仅知“之乎者也”?让我解几道理科题?不是。我见过一诗人为李冰所写“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插在握”;还知前不远是古时的“阳关”。我希望自己在另一维度和深度看待文明,引起寐思,这人类高度的视角虽难以企及,我心中响当梵呗,那是我逆风前行的号角。
痛苦为前行,为那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