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平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平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
《浮生六记》中的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一个女人”。
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亲人只剩下妈妈和弟弟,当时穷困的家徒四壁。
芸年纪稍微大后,凭借自己的女红手艺为别人做一些针线活,养活着一家人。后面她的弟弟求学认字读书的费用也是她出的。
因为芸能背诵《琵琶行》,有一次在翻到该书,就一字一字的对照着认,这就开始了自学认字。芸在学做针线活的空闲,通过慢慢自学也渐渐学会吟咏诗词。
芸和沈复结婚后,常常陪沈复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雪饮酒;也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公公找姬妾。正式如此,芸也是一个凄惨的女人,努力讨好周围的人,却还是失欢了,失欢于婆婆,失欢于公公,失欢于小叔子,失欢于家奴。
芸所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下,加上她出生卑微,导致她越是在乎别人对自己怎么看,一心为别人着想,却不想别人却早已对她成见颇深。
芸为了讨沈复喜欢,心心念念的为丈夫挑一名精神上、容貌上都契合的小妾,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功却惹的一身骚,被婆家人认为芸和青楼女子有啥牵扯。
在沈复同他父亲在海宁时,芸为了讨婆婆喜欢,芸主动担起写家信的活。后来,家里偶然有些闲言碎语,芸的'婆婆就开始怀疑芸在家书里描述不对,后来干脆就不让芸写家书了。
沈复后来又陪父亲去刊江做官僚,他的父亲说他出差在外,一直劳苦奔波,如果能找到一个陪他去外地照顾他起居的人就好了。沈复告诉芸后,芸私自托媒人开始给公公物色,而这过程中芸并没有告诉沈复的母亲。最后沈复母亲知道后,芸失欢于婆婆。
芸的公公在外面当官僚时,不知道为什么很久没有收到家书,后面看到来的家书不是芸的笔记。以为是芸不想dai写家书了。芸的公公开始对芸产生成见。
后面,沈复的弟弟向邻居借了钱,芸做的担保人。被追债人讨上门后,公公以为是芸背着丈夫跟邻居借债,还进谗言fei谤小叔子,最后芸被公公赶出家门。芸失欢于公公。
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芸自学成才,但是思想还是被旧社会给荼毒至心,认为夫家至上,不由得让人觉得社会能杀死人。
管中窥豹,这居然让我们明白这就是传说中千年以来难解的婆媳关系难题。所幸现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妇女也是半边天。女性已经不需要求别人欢心,不用担心失欢于别人。不是自己的事情就装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懒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记得读《浮生六记》是在五年前,那时候是春姐给我推荐的这本书(春姐是我出入职场遇见的老师,最后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在我的印象中她就是女人中的天花板,很“美”),当时我让她给我推荐几本书看,其中就有《浮生六记》。
那时候看《浮生六记》,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粥可温。第一感觉,哇,好美。有诗趣日常“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静室焚香,闲中雅趣”“终日品诗论画”“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待月乘凉”“舟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
但也有人认为,书中打造的完全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梦幻童话,那将会与沈复更为深刻的寄托南辕北辙。实际上,《浮生六记》绝非是一朵不染风雨的温室之花,而是一朵开在雪地中的冬日腊梅。它的真实底色,是沈复跌宕而多舛的现实人生。
在沈复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书香门第的出生并没有给他长足的荫蔽。尚在青年时期,他就因为家族矛盾携妻流居在外,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后面为了维持生计,他先后在安徽绩溪、江苏青浦和扬州、山东莱阳、湖北荆州等地做过幕僚,也曾弃官从商,后又因生活困顿,以买画为生。
在这里,文风的潇洒,通透与澄澈,皆是作者心境的投射与展演。惟有一双超越苦难的透彻眼眸,一颗涤除消沉与寂灭的炙热心脏,才能够在坎坷之后,用如此诗意的笔墨,重新记取那些微末而零散的人生锁趣,把纵情山水,友朋畅谈,种花养草,装点居室写的如此生动而优美。
终其一生,沈复可谓尝尽了颠沛之苦。“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大抵是沈复最无奈的喟叹与发问。因此,《浮生六记》最终所呈现出的疏宕空灵,率真洒脱,就绝非简单的纪实,而是作者在人生的中年之际,看淡了命运无常之后,对往昔岁月的重新书写。
正如开篇写到的那样“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苦难与困顿终将成为过往,与其沉溺其中自苦,不如把握珍惜那些人生中细小却又真实的生命之乐,才能不辜负“彼仓之厚”,抵达开阔的生命新境界。
看完整本书后,我觉得生活是自己的生活。人也好,环境也罢,无论如何变,拥有一个健康的心境,就会一切皆安,然美好。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盛夏早晨,浮云几朵,阳台躺椅,悠闲自在,从风花雪月读到家破人亡。
人间最美的爱情发生在200年前的苏州城。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三白与芸娘的故事大概就是这般模样。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芸娘天资聪颖,蕙质兰心。学说话时,听一遍《琵琶行》便能记诵。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懂得用读书来充实自己,更显得尤能可贵。从沈复的字里行间,我们才知晓这位鲁迅先生眼中“中国第一美人”,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女人”的模样。
浮生六记,一情一记。“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素昧平生、一见钟情、相敬如宾、相濡以沫、阴阳两隔,全书于平凡中见真情,柴米油盐诗酒花,布衣菜饭常有,却不见得有他们的风雅闲散。这大概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吧!
沈复曾感叹:“可惜你是女人,不方便出门。若你是个男人,我一定和你一起访名山,搜胜迹,游遍天下那该多好?”在封建社会能对妻子说出这样一番话,可见他是有多么的爱陈芸,多么的尊重陈芸,那时他该是存着同芸娘天荒地老的决心吧!情至深处哪个人忍得了生离死别!
再美好的`爱情也少不了磕磕绊绊,如此美好的芸娘怎么会不受公婆待见呢?夫妻二人被迫离开家门,沈复四处当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十四岁的女儿被早早当了童养媳,十二岁的儿子被送出去当学徒,芸娘也重病离世,仅执手泪流留下“来世”二字……读到此处,潸然泪下。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带上芸娘的夙愿独身一人四处云游。人生四苦,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三白终是疾苦缠身!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译者周公度评价道:“李白行文有暗夜气,月光气,灯盏璀璨,又花枝招展,有一种秉烛夜游的急切。而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这粗茶淡饭,柴米油盐,便是沈三白和芸娘的一生。
行过很多路,看了很多景,尝了很多苦,身边却再也遍寻不见你!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海山闻说风能引,也在虚无缥缈间。”
《浮生六记》有着“晚清小红楼梦”之美称,记录了沈复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为生。却在中年之后家族频遭变故,与娘颠沛流离,历尽坎坷。饥寒交迫中,虽生死相,依怎无奈芸含恨病故,沈复悲痛欲绝,后随友人四处游玩。文章缠绵哀婉,笔墨之间,真切感人,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说是六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荡记快》《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逍》,但自光绪四年刊印以来,历经百年风雨,岁月沧桑,后二记已迭失,如今依旧不见。
芸作为一位拥有有趣灵魂的奇女子,陪伴了沈复二十三年,奈何老天无眼,年仅四十一岁便因血疾在扬州逝世,使这对鸳鸯夫妻阴阳两隔
……
我似乎回到了乾隆四十年,远远望见在芸家中,沈复拉着母亲的'衣襟,小声说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某晚冬夜,我在茫茫之中看见一位年纪轻轻却红着脸从房中慌忙跑出
五年后,我仿佛身临其境,在花烛洞房,一位纤弱女子手拿《西厢记》与郎君攀谈,共度春宵。
我又在某日,隐隐约约倾听来自耳畔因太白、乐天、三白,将来会白字连篇的阵阵大笑
……
沈复因芸,虽日子清苦却整日带笑,为芸的聪明才智称奇:出一百钱,雇了一个馄炖担子,次日外出游玩看花,累了便煮菜热酒,开怀畅饮,放怀大嚼。风和日丽,遍地金黄,蜂蝶乱舞,好不快活,游人无不称其道赞,啧啧羡慕
可事与愿违,春光万里,百花绽放,万紫千红;等到满地秋,却又万花凋零,百花枯萎,全无生机勃勃。人生百年,终归一死,那浮生若梦而又为欢几何呢?芸嘉庆八年便香消玉损了。空留沈郎一人痴心在浩瀚人世。爱之切,沈复为与芸人魂相聚,在头七回魂之日,独自一人在屋中感伤。可芸音容已沓然远去,人死却不能复生,只能默默节哀。
芸不在了,生活依旧,只是缺失了那些欢快,美好。虽与挚友遨游神州大地,万里江山;尝遍人间美味,感触世事疾苦,只因没了芸这一位知音,变得毫无趣味,浪荡遍整个江湖,却始终寻不到如芸一般的知己。
“小红楼梦”记录了一生一世,唯独留下沈复一人苟活人间
“才人与才妇旷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夭焉,何憾!正惟其寡夭焉,而情谊深;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呜呼!”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读本书的'第一感觉真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如此之闲,按照现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普通的小白领,与妻子一起过着温饱有余,但有时候又颇见拮据的生活;及时如此,他们依旧非常讲究生活中的细节,沈复爱好花艺、摆弄景观,芸娘也陪着他一起,还“出谋划策”,可以说是非常享受生活了;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